[发明专利]一种碟簧组合式磁流变阻尼减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516227.X | 申请日: | 2018-05-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4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 发明(设计)人: | 徐真珍;王雷;陈海涛;于殿君;刘焕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53 |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王雪芬 | 
| 地址: | 10014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流变 阻尼 减振器 | ||
1.一种碟簧组合式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法兰(1)、下法兰(2)、磁流变阻尼器(3)、多个碟簧组件(4)和多个导向机构(5);
其中,多个碟簧组件(4)周向均匀分布于上法兰(1)、下法兰(2)之间,围成一圈,并分别与上法兰(1)、下法兰(2)连接,碟簧组件(4)在安装时有一定的预压,并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处于受压状态;多个导向机构(5)为上法兰(1)、下法兰(2)的运动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导向作用,使二者实现垂直相对运动,并分别与上法兰(1)、下法兰(2)连接,且位于碟簧组件(4)外围;磁流变阻尼器(3)位于上法兰(1)、下法兰(2)之间的圆心位置,通过其上连接法兰(7)、下连接法兰(8)分别与上法兰(1)、下法兰(2)对应连接;
所述磁流变阻尼器(3)包括所述上连接法兰(7)、所述下连接法兰(8)、一体式活塞轴(9)、阻尼器上盖(10)、阻尼器内壁(11)、阻尼器外壁(12)、节流通道(13)、阻尼器下盖(14)、密封环(15)、铁芯(16)和励磁线圈(17);
所述一体式活塞轴(9)为十字形,包括上垂直部、中间横向部,以及下垂直部;阻尼器内壁(11)、阻尼器外壁(12)均为环形结构,阻尼器外壁(12)套在阻尼器内壁(11)外侧且二者位于阻尼器上盖(10)、阻尼器下盖(14)之间,励磁线圈(17)同方向缠绕在铁芯(16)上,通过改变励磁线圈(17)上通过的电流大小,改变磁场的强度,铁芯(16)与励磁线圈(17)有四组,间隔90度设置一组,均位于阻尼器内壁(11)与阻尼器外壁(12)之间,节流通道(13)有四个,间隔90度设置一组,均位于阻尼器内壁(11)与阻尼器外壁(12)之间,且在阻尼器内壁(11)上正对节流通道(13)的位置与阻尼器上盖(10)、阻尼器下盖(14)之间均留有空隙,铁芯(16)与励磁线圈(17)组成的整体与节流通道(13)间隔设置;阻尼器上盖(10)套在一体式活塞轴(9)的上垂直部,且一体式活塞轴(9)、阻尼器上盖(10)、阻尼器内壁(11)三者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了上腔室,一体式活塞轴(9)、阻尼器下盖(14)、阻尼器内壁(11)三者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了下腔室,磁流变液充满上腔室、下腔室及节流通道(13)中;密封环(15)嵌入在一体式活塞轴(9)的中间横向部,且由于阻尼器内壁(11)上设置节流通道(13)的位置与阻尼器上盖(10)、阻尼器下盖(14)之间均留有空隙,从而使磁流变液不能在上、下腔室之间直接交换流动,而只能通过节流通道(13)在上、下腔室之间流动;上连接法兰(7)与一体式活塞轴(9)上端连接固定;下连接法兰(8)与阻尼器下盖(14)连接固定;
当发射井受到外界振动时,减振器的下法兰(2)相对上法兰(1)产生相对运动,此时碟簧组件(4)通过自身的变形提供弹性模量,在下法兰(2)相对上法兰(1)产生相对运动的同时,磁流变阻尼器(3)的下连接法兰(8)及阻尼器下盖(14)相对一体式活塞轴(9)也产生相对运动,使磁流变液通过节流通道(13)在上、下腔室之间流动产生阻尼力,从而阻碍相对运动,当一体式活塞轴(9)相对磁流变阻尼器(3)的下连接法兰(8)向下运动时,下腔室中的磁流变液通过节流通道(13)流向上腔室,当一体式活塞轴(9)相对磁流变阻尼器(3)其他部分向上运动时,流动方向相反,根据相对运动情况,计算出所需的电流情况,电流经励磁线圈(17)改变磁场强度,从而改变磁流变液的粘度,进而产生受控的阻尼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簧组合式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5)的结构形式为由外套筒套在内套筒上实现,外套筒与内套筒可在垂直方向相对运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簧组合式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5)有三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簧组合式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5)周向均匀分布于上法兰(1)、下法兰(2)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簧组合式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安装时,发射装置通过上法兰(1)与减振器相连,发射井通过下法兰(2)与减振器相连,实现飞行器发射装置的垂向减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未经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1622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