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废钢比生产模式下消除铸坯角部横裂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29033.6 | 申请日: | 2018-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7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丽;杨志刚;谷珊珊;陈四平;朱红芳;韩伟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6 | 分类号: | C22C33/06;C21C5/36;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08;C22C38/14;C22C38/16 |
代理公司: | 13108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54009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钢 铸坯 转炉冶炼过程 生产模式 角部横裂纹 载热材料 添加量 白灰 废钢加入量 不利因素 角部裂纹 有效控制 质量影响 微量元素 精细化 造渣料 备料 铁水 固氮 角部 转炉 硬化 量化 分类 试验 | ||
一种高废钢比生产模式下消除铸坯角部横裂纹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废钢分类备料;b、转炉冶炼过程添加废钢的控制:以Cueq≤0.15%为废钢添加原则;c、转炉冶炼过程载热材料的添加:根据铁水温度、成分及废钢加入量确定载热材料的添加量;d、转炉冶炼过程N含量的控制:造渣料采用优质白灰,控制钢中N含量≤50ppm。本发明方法根据长期摸索、反复试验得出废钢中Cu、Ni、As、N等元素含量对铸坯角部质量影响的量化计算,精细化控制废钢添加量及添加种类,消除微量元素含量高对铸坯质量的不利因素。本发明通过钛固氮,防止N高引起钢质硬化。本发明方法,在转炉大废钢比生产模式的条件下可以有效控制铸坯角部裂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铁冶炼方法,尤其是消除高废钢比生产模式下铸坯角部横裂纹的方法,属钢铁冶炼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废钢作为可无限循环利用的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不仅节能减排,而且提高废钢利用率可以有效地解决废钢资源过剩的难题。从目前的状况观察,废钢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其发展趋势也很可观。为响应国家有关环保政策,各大钢铁企业选择少开高炉,多开转炉,这就导致废钢入炉比例大增。转炉使用大比例废钢添加量后,废钢中含有的Cu、As等微量元素,对钢的性能也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其中主要影响铸坯的表面质量,具体体现在铸坯角部发生横裂纹。此外,高废钢比在冷、热钢铁料配比下,需使用载热材料补偿因高废钢比造成的热损失,通常钢厂使用的载热材料为含C质材料,含C质材料主要有焦炭、煤粉等,此类载热材料中N含量较高,使用过程中带进钢中的N,影响了钢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废钢比生产模式下消除铸坯角部横裂纹的方法,所述方法采用对废钢严格分类、检测废钢成分合理添加废钢、根据钢中N含量调进行钛固氮等措施,有效消除高废钢比下铸坯角部横裂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高废钢比生产模式下消除铸坯角部横裂纹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废钢分类备料:对各批次废钢按照重型废钢和轻料型废钢分类,每个类别再按照合金钢、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分组,对不同批次、不同组别的废钢进行化学成分取样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分垛存放,每垛废钢记录化验结果待用;
b、转炉冶炼过程添加废钢的控制:转炉冶炼按化学成分分垛取废钢添加,根据加入废钢量及废钢化学成分计算Cueq,以Cueq≤0.15%为废钢添加原则;
c、转炉冶炼过程载热材料的添加:根据铁水温度、成分及废钢加入量确定载热材料的添加量;
d、转炉冶炼过程N含量的控制:造渣料采用优质白灰代替生白云石和轻烧白云石,降低热量损失,减少载热材料的添加量,以控制钢中N含量≤50ppm。
上述的高废钢比生产模式下消除铸坯角部横裂纹的方法,Cueq的计算依据钢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由下式得出:
Cueq=Cu%+3(As%)+8(Sn%)-(Ni%),
其中,Cu%=Cu%废钢×废钢加入量/转炉出钢量
As%=As%废钢×废钢加入量/转炉出钢量
Sn%=Sn%废钢×废钢加入量/转炉出钢量
Ni%=Ni%废钢×废钢加入量/转炉出钢量。
上述高废钢比生产模式下消除铸坯角部横裂纹的方法,转炉冶炼过程按照Ti/N≥3.0加入钛铁固N;钢中总N含量为不加载热材料时钢中N含量与载热材料带入钢中N含量之和,其中不加载热材料时钢中N含量平均值为0.0020%,载热材料带入钢中N含量为:
〔N〕=W载热材料*N%*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未经德龙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90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