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用于药物缓释的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的制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60099.4 | 申请日: | 2018-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4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孔泳;丁承强;谭文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6 | 分类号: | A61K9/06;A61K47/04;A61K47/34;A61K47/32;A61K31/513;A61K41/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硅 丙烯酸 载药复合凝胶 制备 丙烯酰胺 聚吡咯 药物缓释 可用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聚吡咯纳米粒子 温度敏感性 缓慢释放 热性能 刺激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药物缓释的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制备二氧化硅/聚吡咯纳米粒子,制备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具有温度敏感性、pH敏感性以及光转热性能,可通过温度、pH及光的刺激使药物缓慢释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药物缓释的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的制备,属于材料合成和生物医药领域。
技术背景
药物缓释技术出现于80年代,药物可控释放的形式可以产生适度的反应,较小的毒副作用和较长的疗效。这种给药方式可以使药物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并在不降低药效情况下减少给药次数,从而增加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可靠性。因此,使一种药物高效的、可预计的释放,并持续较长时间的疗效在临床上是很有意义的。
二氧化硅在药物缓释中可以有效改善凝胶的孔洞分布,并且二氧化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的细胞毒性。聚吡咯具有较好的光转热能力,可以将光能转化成热能。而丙烯酸含有大量的羧基,可以与丙烯酰胺的氨基形成氢键,使凝胶结构稳定并具有良好的温敏性和pH敏感性。因此合成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可以利用凝胶的pH敏感性以及温敏性,在近红外光照射下聚吡咯将光能转化成热能,从而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药物缓释的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的制备,利用该载药复合凝胶的温度敏感性、pH敏感性以及光转热性能,通过温度、pH及光的刺激使药物缓慢释放。
本发明所述一种可用于药物缓释的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将17mL无水乙醇和23mL去离子水混合,再加入适量正硅酸乙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混合均匀后加入氨水;室温25℃下搅拌,反应3小时后,离心分离收集产品,在空气中200℃下煅烧6小时,再600℃煅烧6小时后即得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b、制备二氧化硅/聚吡咯纳米粒子:将步骤a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加入到吡咯单体中,超声振荡使混合均匀,随后加入80μL过硫酸铵、适量的过氧化氢,反应一段时间后,离心分离并洗涤产品,在60℃下恒温干燥后即得二氧化硅/聚吡咯纳米粒子;
c、制备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将步骤b制备的二氧化硅/聚吡咯纳米粒子加入到10mL丙烯酰胺溶液中,随后加入适量丙烯酸、3mL 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0.0012g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适量的五氟尿嘧啶,超声使混合均匀;通入氮气10分钟后加入10μL四甲基乙二胺和0.0586g过硫酸铵,置于恒温水浴中反应形成载药复合凝胶;洗涤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后,冷冻干燥后即得二氧化硅/聚吡咯/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载药复合凝胶;
d、称取100mg载药复合材料,置于透析袋中,并将透析袋放于50mL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进行磁力搅拌,在初始温度为37℃条件下进行近红外光照射控制药物释放;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为7.4,释放12小时;每隔1小时取出3mL溶液,测定释放出的五氟尿嘧啶的量,同时补充3mL新鲜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五氟尿嘧啶的浓度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65nm处测定,根据测定的五氟尿嘧啶的量计算出不同时间的释药累积百分数;
e、分别称取100mg载药复合材料,置于透析袋中,并将透析袋分别放于50mL pH不同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在温度为42℃条件下磁力搅拌,进行药物体外释放;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为1.2、5.8、7.4,释放12小时;每隔1小时取出3mL溶液,测定释放出的五氟尿嘧啶的量,同时补充3mL新鲜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五氟尿嘧啶的浓度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65nm处测定,根据测定的五氟尿嘧啶的量计算出不同时间的释药累积百分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00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