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避雷器内置的换流阀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3969.7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5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高冲;王治翔;周建辉;盛财旺;张静;谢剑;李云鹏;王航;张娟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5/16 | 分类号: | H01L25/16;H01L23/552;H01L23/12;H01L23/367;H01L23/47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刘林涛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雷器 内置 换流 模块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避雷器内置的换流阀模块,避雷器设置在晶闸管压装结构的一侧,将大大减小换流阀模块所占用的体积。同时,避雷器与晶闸管压装结构平行设置,在第一主模块中的所述避雷器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电位和第二电位,在第二主模块中的所述避雷器的两端分别为第二电位和第三电位。屏蔽罩组件第一屏蔽罩与所述第一主模块内部的避雷器的第一电位固定;第三屏蔽罩与所述第二主模块内部的避雷器的第三电位固定;第二屏蔽罩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模块和所述第二主模块内部的所述避雷器的第二电位固定。将屏蔽罩的电位固定在主电路之外,屏蔽罩电位与主电路中晶闸管的电位相互隔离,进而将大大减小晶闸管压装结构内部的晶闸管的分压的不均匀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流阀阀模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避雷器内置的换流阀模块。
背景技术
换流阀阀塔是特高压直流输电中交流变直流、直流变交流的核心部件。目前已有的换流阀阀塔为多个阀模块吊装的形式,在阀塔外并联避雷器保护换流阀元器件不被雷电损坏。
常规直流输电工程利用晶闸管作为核心器件构造换流阀,换流阀包括主电路、触发和监控系统等,其中主电路由晶闸管、吸收电路、均压电阻和均压电容等组成。
现有技术中,换流阀屏蔽罩的电位固定在主电路上,此时屏蔽罩的对地电容会对主电路中的晶闸管的电压分布产生不均匀影响。而对于换流阀阀塔来讲,晶闸管为换流阀交直流变换的核心部件,需要单独设置饱和电抗器、阻尼电阻、阻尼电容等部件来保护晶闸管开通关断不被损坏。因此需要减小屏蔽罩对晶闸管的影响以减小晶闸管电压发布不均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换流阀阀模块的屏蔽罩对晶闸管造成的电压分布不均匀的影响的缺陷。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避雷器内置的换流阀模块,包括:
主模块,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主模块和第二主模块,所述第一主模块包括:第一主模块框架;若干个安装在所述第一主模块框架内部且彼此并排设置的第一晶闸管压装结构、第一门级单元、第一阻尼电容及第一避雷器;所述第一主模块中的所述第一避雷器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电位和第二电位;
所述第二主模块包括:第二主模块框架;若干个安装在所述第二主模块框架内部且彼此并排设置的第二晶闸管压装结构、第二门级单元、第二阻尼电容及第二避雷器;所述第二避雷器的两端分别为第二电位和第三电位;
电抗器模块,设置在所述主模块两侧,所述电抗器模块包括第一电抗器模块和第二电抗器模块,所述第一电抗器模块包括:第一电抗器框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模块框架上;第一电抗器和第二电抗器,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抗器框架内部;
所述第二电抗器模块包括:第二电抗器框架,连接在所述第二主模块框架上;第三电抗器和第四电抗器,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抗器框架内部。
屏蔽罩组件,连接在所述主模块和所述电抗器模块外部,所述屏蔽罩组件包括:第一屏蔽罩,与所述第一主模块内部的第一避雷器的第一电位固定;第三屏蔽罩,与所述第二主模块内部的第二避雷器的第三电位固定;第二屏蔽罩,分别与所述第一避雷器和第二避雷器的第二电位固定。
所述第一主模块框架与所述第一电抗器框架之间、所述第二主模块框架与所述第二电抗器框架之间通过减震器进行连接,所述减震器用以减弱所述电抗器模块传递至所述主模块上的振动。
所述第一晶闸管压装结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避雷器,所述第一晶闸管压装结构另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阻尼电容及所述第一门级单元;所述第二晶闸管压装结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避雷器,所述第二晶闸管压装结构另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阻尼电容及所述第二门级单元;
所述第一晶闸管压装结构与所述第一避雷器、所述第二晶闸管压装结构与所述第二避雷器之间设置有水冷系统。所述水冷系统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晶闸管压装结构和所述第二晶闸管压装结构上的晶闸管压装水管,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抗器模块和第二电抗器模块上的电抗器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39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