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枸杞不定芽途径高效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15863.6 | 申请日: | 201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68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焕;饶书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枸杞 不定 途径 高效 诱导 多倍体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黑枸杞不定芽途径高效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其是根据秋水仙碱处理浓度和处理时期,直接利用组培无菌苗的幼嫩叶片再生出不定芽进行多倍体诱导,不仅操作方便简易,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大大提高诱变效率,降低嵌合体比率,进而大量获得多倍体材料,以解决现有方法不易高效获得纯合四倍体的问题,对育种研究以及大规模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是直接利用组培无菌苗的幼嫩叶片再生出不定芽进行多倍体诱导,黑果枸杞叶片离体多倍体诱导最佳的处理时期及处理浓度可大大提高诱变效率,降低嵌合体比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不定芽的出苗率可达94.1%,四倍体苗获得率最高可达42.9%。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细胞工程组织培养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黑枸杞不定芽途径高效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属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Lycium)落叶多棘刺灌木,分布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陕西、内蒙古等西北干旱地区,中亚、高加索和欧洲等地区亦有分布(袁海静等,2013)。黑果枸杞抗旱、抗寒、耐盐碱、根蘖性强,常以群落形式在干旱、盐碱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分布(甘青梅等,1997)。除了强抗盐碱干旱性之外,其成熟浆果中富含花色苷等多酚类物质,鲜果含量约386.9mg/100g,干果中花青素的含量最高达到3690mg/100g,是迄今为止发现花青素含量最高的天然野生果实,具有抗氧化、潜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作用(Zheng J,2011)。
就目前市面上流传的黑果枸杞的果型较小,干果产量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浪费大量劳动力,且黑果枸杞大部分为正在逐渐消失的野生资源。众所周知,多倍体植株的特性多表现为:巨大性、果实无籽茎秆粗壮无刺、营养成分及生化成分含量增多,针对黑果枸杞现存的不完美状态及其开发价值,多倍体研究是打造提升黑果枸杞营养价值及含量比较适宜的途径,同时对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
黑果枸杞干果中花青素的含量最高达到3690mg/100g,是迄今为止发现花青素含量最高的天然野生果实,许多关于黑果枸杞的研究均针对于它的保健养生功能,使得黑果枸杞需求量大大增加,且对提升黑果枸杞中花青素含量的研究较少,目前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营养成分及生化成分含量增多是多倍体植株的其中一种普遍特性,针对黑果枸杞现存的开发价值,也证实了多倍体研究是提升黑果枸杞营养价值及含量的适宜途径。目前对于黑果枸杞叶片离体多倍体诱导最佳处理时期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已有多倍体研究多用种子获得,无法同时保留同基因型的二倍体对照,而叶片愈伤获得法嵌合体较高,无法高效获得纯四倍体材料。
参考文献:
1.袁海静,安巍,李立会,等.中国枸杞种质资源主要形态学性状调查与聚类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4):627-633.
2.Zheng J,Ding C X,Wang L S,Li G L.Shi J Y,Li H,Wang H L,Suo YR.Anthocyanins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wild Lycium ruthenicumMurr.from Qinghai-Tibet Plateau.Food Chemistry,2011,126(3):859-865.
3.甘青梅,骆桂法,普衍,等.藏药黑果枸杞开发利用的研究[J].青海科技,1997(1):17-19。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枸杞不定芽途径高效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方法不易获得纯合四倍体及获得四倍体诱导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黑枸杞不定芽途径高效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58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