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甲氨蝶呤半抗原和完全抗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11989.6 | 申请日: | 201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78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鹏;郭彦飞;何扬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准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75/08 | 分类号: | C07D475/08;C07K14/765;C07K14/77;C07K14/795;C07K16/44;C12N5/20;G01N33/577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崔佳佳;徐迅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蝶呤 半抗原 完全 抗原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甲氨蝶呤半抗原衍生物和相应的完全抗原及其在甲氨蝶呤抗体制备和免疫法检测中的应用。所述甲氨蝶呤半抗原的结构如式2所示,而所述完全抗原的结构如式3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用该完全抗原制备的抗甲氨蝶呤单克隆抗体,产生该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以及用于检测甲氨蝶呤的检测卡和检测试剂盒。本发明公开了检测甲氨蝶呤的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其中荧光免疫层析发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成本低、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式2式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分子药物的检测。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甲氨蝶呤半抗原、利用该半抗原获得的完全抗原、获得的甲氨蝶呤单克隆抗体及其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甲氨蝶呤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化疗是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治疗手段,但是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强,治疗窗口窄,因此化疗的基本考虑是在可承受的毒副作用范围内通过提高药效来改善治疗效果。基于此,提高化疗的精准性必须考量个体间广泛存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cs,PK)的巨大差异。不同机体对特定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从而直接关系到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的强弱。若药物在体内代谢较慢,代谢产物不易排出体外,容易积聚而引起药物性肝炎或药物中毒;若药物在体内代谢过快,就会导致常规剂量疗效降低或者无效,延误病情,但是盲目地增加剂量又容易导致用药过量引起的药物中毒。而且,大量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剂量和剂量强度,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效果与系统暴露的相关性更大。不同的人的药物暴露和清除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普遍的化疗药物的剂量决定是基于患者的体表面积(BodySurface Area,BSA)。基于BSA给药的缺陷为体表面积和药物暴露之间缺乏相关性。事实上,基于BSA给药的不同患者间实际系统药物暴露程度存在10倍或者更高的差异。这意味着有些人的药物剂量大大过高了,而有些则又大大过低了。BSA给药剂量仅考虑了患者的身高和体重因素,缺乏对个体的差异调整。而影响药物在个体内吸收、清除等过程的因素众多,诸如遗传背景、疾病阶段、器官功能、年龄、种族、药物间相互作用等等。众多临床研究表明,基于BSA给药的大部分患者都没有接受到最佳的系统药物暴露。
推进肿瘤个体化用药理念,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目前主要是通过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和药物基因组学为依据指导个体化用药。药物基因组学只是针对临床上部分由于遗传多态性导致的血药浓度与药效不一致的情况,且对于给药指导只是笼统的。然而,与药物基因组学相比,在大多数情况下临床血药浓度监测更加真实展现个体实时的药物代谢差异,通过测定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以药动学原理计算药动学参数,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指导个体化用药。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叶酸类抗肿瘤药物。MTX化学结构与叶酸相似,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形成不可逆结合,阻止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从而使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耗竭,导致DNA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达到抑制细胞的增生和复制,起到细胞毒作用。达到阻碍肿瘤细胞的合成,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MTX主要作用于细胞S期,尤其对处于对数增殖期的细胞作用最强。因此,MTX对所有快速分裂的正常细胞如肠道上皮细胞和骨髓细胞等有严重毒性,主要表现为口腔炎、胃炎、腹泻,严重时有便血;白细胞减少,严重时血象下降、自发性出血和危及生命的感染危险。通常,在使用MTX后应用四氢叶酸钙(CF)进行解救从而减轻MTX不良反应,但仍然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甚至有致死的危险。如何保证临床上既要大剂量治疗肿瘤而又不致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就是监测MTX血药浓度。目前,只有MTX的血药浓度监测才能满足治疗的个体化,增加疗效,减少毒副作用,降低药动学差异,增加患者依从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准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准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19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