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94484.3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1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宋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同明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F3/06 | 分类号: | H05F3/0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易小艺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层 静电吸附 阻隔层 功能介质层 静电吸附力 电极层 多层复合结构 电极层表面 绝缘基板层 安全要求 供电条件 精密控制 脉冲方式 设置结构 无缝衔接 依次设置 由上到下 耐潮湿 平行 节能 供电 覆盖 | ||
本发明属于面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功能介质层、绝缘层、阻隔层、电极层和绝缘基板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介质层、绝缘层和阻隔层采取精密控制厚度的多层复合结构;所述阻隔层完整地无缝隙地覆盖在电极层表面,且与绝缘层无缝衔接;所述绝缘层和电极层在水平方向采取平行交叉互补设置结构。采用脉冲方式供电、产生静电吸附力。本发明的静电吸附面板能够在较低的供电条件下,产生较强的静电吸附力,具有高效、节能、耐潮湿等优点,且能满足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安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附面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静电吸附面板。
背景技术
静电吸附的原理主要是在导电电极施加高压电(电场通常在1kV/mm左右的范围)后电极上生产出大量自由电荷,自由电荷激发产生的电场使壁面极化而产生极化电荷,利用电极和壁面上极性相反电荷间的电场力作用实现吸附。它已经广泛使用于夹具夹持工件、航天任务粘接、半导体行业中物料输送和抓取、夹持先进的复合材料和纤维材料(如布和碳纤维)的末端效应器、制造自动化和仓库自动化的攀登机器人和材料处理单元的粘合机构。
静电吸附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静电吸引现象,电介质材料的电阻率、厚度、介电常数、电介质强度、表面纹路、分子结构、分子质量、分子极性、结晶度及其电负性,电极的图形、间距、宽度、厚度、长度、导电率以及供电电压大小、电压极性和输出电流,基板材料的厚度、表面结构、介电常数、电负性、电阻率、结晶度、分子结构、分子量和分子极化率,以及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压力、静电吸附垫和基板间的空气间隙和污染物等近30多个因素都对静电吸附面板表面的静电吸附力大小有影响。根据现有理论研究表明,单个平行板电容间电场静电力大小为:
其中C为电极间电容,V为电极电压,d为电极间距。电极间存在击穿电压,不可能通过无限增加电压的方式的来提高静电力,因此可以采用若干(N个)共面并联电极型式来增加电容,从而增大静电力。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公式,可得N个共面并联电极激发高压电场使壁面极化产生的静电力大小为:
其中ε0为空气间隙的介电常数,εr为绝缘层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d为电极间距、电极与壁面间的间距(理论简化),w为单个并联电极的宽度,l为单个并联电极的长度,V为电极电压。综上所述,影响并联电极吸附面板的主要因素有电极几何结构(如长度、宽度、间距)、绝缘层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电极两端供应电压值。
目前,用于静电吸附板的电极结构有单极型和双极型两种。双极型电极的吸附力与电极的几何尺寸和排布的拓扑结构有关,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双极型比单极型的吸附力小。但是双极型的吸附可控,响应速度快,不需要辅助电极,设备更轻便。目前,双极型静电吸附板的报道有方形(专利号CN 2777687Y),而梳状交叉电极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当前,市面上静电吸附产品不少,但通常存在以下缺点:①电压较高,大多数供电电压高于4kV到10kV以上,作为民用,特别是儿童或生活用品,存在触电的危险;②直流高压供电产生静电,在绝缘层表面形成持续静电电荷累积,容易在局部形成高压放电,既不安全,也容易产生臭氧,形成环境污染;③有使用条件苛刻,特别是环境湿度对静电强度影响较大,在湿度大于70%条件下,静电吸附力有较大衰减;④体积大、能耗较高,不利于外出携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吸力强、耗能低、使用范围多、寿命长等,具有安全、高效、强力的特点。
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本发明中的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功能介质层、绝缘层、阻隔层、电极层和绝缘基板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介质层、绝缘层和阻隔层采取精密控制厚度的多层复合结构;所述阻隔层完整地无缝隙地覆盖在电极层表面,且与绝缘层无缝衔接;所述绝缘层和电极层在水平方向采取平行交叉互补设置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同明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同明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44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