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94484.3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1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宋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同明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F3/06 | 分类号: | H05F3/0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易小艺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层 静电吸附 阻隔层 功能介质层 静电吸附力 电极层 多层复合结构 电极层表面 绝缘基板层 安全要求 供电条件 精密控制 脉冲方式 设置结构 无缝衔接 依次设置 由上到下 耐潮湿 平行 节能 供电 覆盖 | ||
1.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功能介质层(1)、绝缘层(2)、阻隔层(3)、电极层(4)和绝缘基板层(5)以及置于静电吸附面板内的导电杆(6)和静电电源(7),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介质层(1)、绝缘层(2)和阻隔层(3)为采取精密控制厚度的多层复合结构,其中阻隔层(3)完整地无缝隙地覆盖在电极层(4)表面,且与绝缘层(2)紧密、无缝衔接;所述绝缘层(2)和电极层(3)在水平方向采取平行交叉互补设置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介质层(1)由1~2层功能性绝缘材料复合组成,其整体厚度为0.001~0.025mm;所述绝缘层(2)由2~9层绝缘材料复合组成,其整体厚度为0.005~1.0mm;所述阻隔层(3)厚度为0.001~0.0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介质层(1)、绝缘层(2)和阻隔层(3)所用材料为相同或不同,且为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EP)、聚全氟烷氧基树脂(PFA)、聚三氟氯乙烯(PCTFE)、乙烯一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乙烯一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氟乙烯(PVF)、含氟丙烯酸酯、含氟硅氧烷、聚氨酯(PU)、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聚氯乙烯(PV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环氧树脂(PE)、丙烯酸酯或有机硅的相关树脂为主体的涂料或薄膜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4)的电极结构由一套或多套平行交叉的电极对组构成;所述单对电极宽度为15~50mm,单对电极间的绝缘间距为0.5~8.0 mm,电极层厚度为0~0.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4)的平行交叉电极形状为平行直线、平行半圆波浪、平行正弦波和平行方波形式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4)由导电浆料制备而成;所述导电浆料包括导电填料和树脂,其中所述导电填料由银粉、铜粉、镀银铜粉、镍粉、导电碳粉和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导电粒子55~85%;所述树脂由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热塑性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氨酯、氯丁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所述导电浆料还可以包括助剂,所用助剂为气相二氧化硅、有机改性硅酸盐、水合硅酸镁、松香、聚氨酯、氯化橡胶和聚乙烯醇缩丁醛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电源(7)通过导电杆(6)与静电吸附面板电极层(4)相连;所述静电电源(7)采用低电流高压脉冲方式供电,放电频率需要与功能介质层结构相适应,根据功能介质层(1)极性、放电特性、交联密度,选择脉冲频率为2~30Hz,电压为300~3000V。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杆(6)为铜、银导电金属材质;其形状似于铆钉,由空心圆柱杆和上端一个环形金属薄片组成的一体结构;环形金属薄片掩埋于静电吸附面板电层的两个电极中;电源电线接于圆柱杆内侧中上端;圆柱上端为导电膏与电极层融为一体,下段为环氧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板层(5)为经防潮处理的木材、覆铜板、聚氯乙烯(PV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板PMMA)、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环氧玻纤板、酚醛纸板、粗陶、精陶、普通玻璃、石英玻璃、钢化玻璃、钾玻璃、硼酸盐玻璃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复合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静电吸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吸附面板的整体厚度小于5.0mm,面积为0.0001~20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同明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同明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448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