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的售后服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56670.3 | 申请日: | 2018-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87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罗孝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新海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移动 网络 联网 售后服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的售后服务方法,应用服务器分别对售后人员、第一物联网设备、用户和公共物联网设备进行注册;应用服务器基于用户的标识信息和售后请求信息判断售后服务请求是否有效,并对有效的售后服务请求进行初始化;在售后人员经过公共物联网设备覆盖范围内时,应用服务器发送验证指令给售后人员通信设备以使其检测相应的公共物联网设备;在售后人员到达用户位置后,通过用户通信设备与第一物联网设备、以及售后人员通信设备与第二物联网设备交叉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来进行安全验证和售后服务活动授权。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售后服务的安全性,尤其适用于对于保密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企业和个人用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及移动售后服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的售后服务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售后服务中,除了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远程售后服务之外,往往还需要售后人员进行上门服务。目前大部分企业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售后服务的分配,售后服务人员在路途中的状态难以进行跟踪,因而带来了相应的管理问题,不利于提高售后服务的工作效率。此外,一些售后服务的解决方案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进行定位和任务完成后的确认,但是这些方案由于缺乏其他可靠实用的验证手段,难以对售后服务人员在路途过程中的行动真实性进行验证,因此不利于对售后人员进行有效地监控和管理。此外,上门后服务时,售后人员和用户之间也缺乏进一步地安全验证,因此不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企业或个人用户。
例如,中国专利公开CN102752712公开了一种移动售后云服务平台实时状态跟踪系统及方法,通过在无线通信移动终端上设置维修单状态检测模块和实时跟踪模块,后台管理人员根据维修单的状态和维修人员的位置信息对维修人员进行管理和调度。该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维修任务的分配效率,但是缺乏在售后服务进行之前的安全验证,因而不能满足对于安全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的售后服务方法,其包括:应用服务器分别对售后人员、与售后人员相关的第一物联网设备、用户、以及公共物联网设备进行注册;
在接收到用户发送的售后服务请求后,应用服务器基于用户的标识信息和售后请求信息判断售后服务请求是否有效,然后对有效的售后服务请求进行初始化;
在售后人员经过规划路径上的公共物联网设备覆盖范围内时,应用服务器发送验证指令给售后人员通信设备,以使得售后人员通信设备检测相应的公共物联网设备,从而进行路途中的真实性验证;
在售后人员到达用户位置后,通过用户通信设备检测第一物联网设备,并且经由售后人员通信设备检测第二物联网设备,应用服务器根据检测结果来进行安全验证和售后服务活动授权;
在售后服务任务完成后,应用服务器更新所述售后人员的标识信息。
进一步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应用服务器分别对售后人员、与售后人员相关的第一物联网设备、用户以及公共物联网设备进行注册;
S2)在接收到用户发送的售后服务请求后,应用服务器基于用户的标识信息和售后请求信息判断售后服务请求是否有效;
S3)应用服务器对有效的售后服务请求进行初始化;
S4)在售后人员经过规划路径上的公共物联网设备覆盖范围内时,应用服务器发送验证指令至给售后人员通信设备,以使得售后人员通信设备检测相应的公共物联网设备,从而进行路途中的真实性验证;
S5)在售后人员到达用户位置后,通过用户通信设备检测第一物联网设备,并且经由售后人员通信设备检测第二物联网设备,应用服务器根据检测结果来进行安全验证和售后服务活动授权,步骤S5包括:
S5.1)用户通信设备响应于应用服务器发出的指令生成第一验证码,售后人员通信设备响应于应用服务器发出的指令生成第二验证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新海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新海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66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