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测弱畸精子症体外受精能力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01267.0 | 申请日: | 2018-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07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孙绪磊;袁宝;柴孟龙;姜昊;张嘉保;胡淑敏;陈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3 | 代理人: | 沈毅 |
地址: | 13006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测 精子 体外受精 能力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测弱畸精子症体外受精能力的方法,包括精液处理、精液浓缩和精子活力的测定三个步骤。本发明可以对于将行体外受精的精子的受精能力进行一个快速有效的预判,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于精子,特别是弱畸精子,提前预测精子的受精能力,防止受精失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测弱畸精子症体外受精能力的方法,具体为一种预测弱畸精子症体外受精能力的方法,属于体外受精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在受精过程中,精子发生顶体反应,穿过卵子透明带,刺激卵子发生卵黄膜反应,并排出第二极体,从而完成受精。精子功能缺陷会导致精子与透明带结合和穿透障碍。精子活力和形态是影响体外受精率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发现,精液常规分析精子活力低下,形态异常时,体外受精发生受精障碍的可能性更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精子活力,数量和形态的异常对于体外受精结局和后期胚胎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弱畸精子症对于体外受精受精率有显著影响。原发不育的弱畸精子症患者有较高的体外受精受精障碍风险和较低的临床妊娠率。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参数异常的精液中,诸如DNA碎片高,顶体酶活性异常的精子比例较高,从而导致受精障碍的风险更高。不仅如此,精液常规分析参数正常的男性患者中,也会由于精子与透明带结合异常或者精子顶体功能缺陷导致体外受精低受精或不受精。在常规体外受精中,有10%-25%的周期会发生受精率低于30%。为提高体外受精受精率,增加体外受精可利用胚胎数,保证患者的妊娠率,对于精力活力低,形态异常的患者行体外受精,我们一定要多加考虑,选择合理的受精方式。
自1992年世界首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技术诞生的试管婴儿诞生以来,全世界已有超过百万的婴儿通过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技术诞生。在英国,寻求试管婴儿技术的夫妇中有半数选择了该技术,在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80%到90%。需要注意的是,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受精效率,但也不是万能的。研究证实,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虽然能提高卵子的受精率,但对受精正常的患者,并不能提高妊娠率。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技术和自然妊娠相比较减少了自然选择的筛选,引入了不可预测的因素,可能会增加后代异常的发生率。自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技术诞生之日起,关于此技术安全性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后代的健康状况。该技术必经诞生只有二十多年,其远期安全性仍然有待评估。为了患者的整体利益,卫生部[2003]176号文件关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中,对于如何选择体外受精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受精方式,以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占总周期数的比例是有严格规定的。国内的规范生殖中心必须严格把握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的指征,控制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比例。
精子入卵后,卵子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体。短时受精是根据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预测受精结局。体外受精受精后3h,第二极体开始排出。4h时观察第二极体排出情况。若6h时第二极体比例小于30%,则认为卵子受精困难,需要对第一极体卵子进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补救,以防止卵子和精子低受精和不受精的发生。尽管一些研究报道表明,短时受精以及早期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补救的临床结局与常规体外受精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实际上,第二极体的排出和雌雄原核的形成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生物学事件。根据第二极体的排出预测受精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脱颗粒观察这种早期干预对于卵子的应激,由于极体碎裂导致第二极体排出判断的不明确,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补救判断不合理导致人为的多精受精,这些因素给生殖中心应用短时受精技术带来了很大考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012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