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冷动力电池三包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76180.5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67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李佛晓;赵廷贺;王晓东;刘伟;杜海威;李东旭;王勒言;吕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7;H01M10/6568;H01M2/10;B60K1/0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李泉宏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包 系统结构 电池包 整车 本实用新型 电池 冷动力 模组 液冷 种液 紧凑 电动汽车领域 冷却系统管路 电池电量 电池内部 动力电池 高压连接 平台开发 散热效果 新能源车 续驶里程 整车空间 冷系统 内空间 燃油车 水冷板 并联 串联 冷却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冷动力电池三包系统结构,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与燃油车共平台开发新能源车结构不紧凑,不能够充分利用的整车工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又能用水冷系统冷却,改善了电池内部的散热效果,既延长了整车的续驶里程又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的液冷动力电池三包系统,该三包系统结构由动力电池包A1、动力电池包B2、动力电池包C3组成。动力电池包A、动力电池包B、动力电池包C的高压连接为串联,冷却系统管路连接为并联。三个电池包中模组与水冷板一体。液冷电池三包系统结构通过紧凑的模组布置和电池包布置,充分利用了整车空间和电池包内空间,提高了电池电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家加快推进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措施并上升至国家战略。在新能源车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背景下,在开发新能源车的时候与传统燃油车共平台成为一种既节约开发成本又缩短开发周期的选择。
动力电池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总成,其单体模组在电池内部的排列及其热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总成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其电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整车续驶里程。
在与传统车燃油车共平台开发新能源车时,动力电池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整车空间,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电量以延长整车的续驶里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与燃油车共平台开发新能源车结构不紧凑,不能够充分利用的整车工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又能用水冷系统冷却,改善了电池内部的散热效果,既延长了整车的续驶里程又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的液冷动力电池三包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液冷动力电池三包系统结构,主结构由位于中通道位置的动力电池包A1、位于油箱位置的动力电池包B2、位于后备箱位置的动力电池包C3、高压线束A5、高压线束B6和冷却水管4组成,动力电池包A1、动力电池包B2和动力电池包C3分别通过高压线束A5串联、通过冷却水管4并联,为防止冷却水管4与外界环境有过多的热量交换,冷却水管4采用尼龙管。
动力电池包A1的最下层为电池支架7,动力电池包A下箱体9固定在电池支架7上面,下箱体模组固定支架25连接在动力电池包A下箱体9中,动力电池包A下箱体9内布置模组A11、模组B19和模组C21,模组B19和模组C21侧向布置,模组A11竖向布置,各模组分别与水冷板8连为一体,水冷板8之间通过水管10连接,各模组之间通过硬铜排A17连接,模组A11、模组B19和模组C21与下箱体模组固定支架25连接,高压继电器15和分流器16布置在模组A11上,分体式电池管理系统从板A18和电池系统的管理主板20分别布置在模组B19和模组C21上,动力电池包A包下箱体9后部通过高压线束A5与动力电池包B 2前部连接,前部端板14布置有主正主负高压线束13、低压接插件24和冷却水管管接头A12,动力电池包A上箱体23盖在动力电池包A下箱体9上;
动力电池包B2的最下层为电池托架33,动力电池包B下箱体34固定在电池托架33上面,模组固定支架40连接在动力电池包B下箱体34中,动力电池包B下箱体34前部横向布置2个模组D35,纵向布置5个模组D35,共七个模组D35,模组D35之间通过硬铜排B30 连接,模组D35与动力电池包B下箱体34中模组固定支架40固定连接,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从板B27布置于前部模组上面,动力电池包B下箱体34后部布置有高压接插件29,通过高压线束B6与动力电池包C3高压接插器42连接,冷却水管管接头B36布置在电池前部与冷却水管4连接,动力电池包B上箱体38盖在电池下箱体34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761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水冷散热功能的水下储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热管理系统的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