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用线圈及极耳焊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68111.6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55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吴勤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三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3/00 | 分类号: | B23K13/00;B23K3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50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高频 焊接 贴胶用 线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频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用线圈及极耳焊接装置、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多采用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储能装置,而极耳是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要部件。
在极耳的诸多成型工艺中,高频焊接贴胶工艺的生产效率最高、贴胶强度最好,在3C消费类电子产品用软包锂电池的极耳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与3C电池所用极耳相比,动力电池所用极耳尺寸要大得多,贴胶面积扩大近百倍,现有的高频焊接贴胶工艺容易暴露出贴胶不均匀、一致性不好的缺陷,目前尚未能在动力所用电池极耳的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因此,在生产动力电池所用极耳时,生产厂家仍大多采用工效低、贴胶强度较低并且产品外观欠佳的平板热压工艺。
动力电池极耳采用高频焊接贴胶工艺出现贴胶不均匀、一致性不好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有高频焊接机构的线圈结构不合理。图1所示为现有3C类锂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常用的单匝线圈,图2所示为现有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常用的单匝折叠线圈。无论是单匝线圈还是单匝折叠线圈,焊件位于线圈10外部且焊件平面5垂直于线圈10法线方向,故最多只能利用到50%的线圈辐射能量,相对电流方向、与焊件相对位置和沿焊件平面方向磁感应强度分布如图3所示。而且,焊件平面上磁场处处不相等,工作区域磁场不均匀,工作时容易使被焊接工件各处的铝、铜片发热不均匀,从而引起贴胶区域温度不一致,造成贴胶强度不均匀的问题。使用单匝线圈或单匝折叠线圈连续生产时,工作区域磁场不均匀,而焊接工件难免会发生位置浮动,焊件一旦偏离中间位置,其所处磁场变化较大,因此连续生产时产品贴胶强度一致性较差,严重影响高频焊接贴胶工艺在动力电池极耳生产上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用线圈及极耳焊接装置、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用线圈,包括由至少两匝呈U型结构的线圈体平行设置并依次连接而成的线圈组,所述每一匝的线圈体包括上管、下管及连通上管和下管的弯管,线圈内的上管通过斜弯管与相邻线圈体的下管连通,所述上管、下管、弯管、斜弯管均为中空的管体,各个线圈体内上管、下管、弯管及斜弯管围成的区域连通形成焊件平面。
作为优选,所述上管、下管、弯管、斜弯管均为中空的金属管。
作为优选,所述上管、下管、弯管、斜弯管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斜弯管为右旋状。
作为另一优选,所述斜弯管为左旋状。
作为优选,所述线圈体数量多于两匝时,线圈体之间等间距分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极耳焊接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用线圈,焊件平面用于极耳的焊接,焊件平面与线圈体的法向方向、线圈体内部的磁力线方向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焊件平面与各个线圈体内上管、下管等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能够显著提高高频焊接的能效,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动力极耳焊接贴胶的均匀性和连续生产的产品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3C类锂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常用的单匝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常用的单匝折叠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单匝折叠线圈的相对电流方向、与焊件相对位置和沿焊件平面方向磁感应强度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用线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用线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极耳高频焊接贴胶用线圈的相对电流方向、与焊件相对位置和沿焊件平面方向磁感应强度分布示意图。
图中,1-上管,2-下管,3-弯管,4-斜弯管,5-焊件平面,10-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三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三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681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