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安检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38862.3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81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李荐民;宗春光;于昊;刘磊;喻卫丰;许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203 | 分类号: | G01N23/203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曹蓓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安检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安检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辆安检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车辆安检过程中存在两种成像方式,一种是X射线透视式成像,一种是X射线背散射式成像。
在利用透视成像进行车辆快速检查的过程中,由于需要高剂量的X射线穿过车辆,因此会对驾驶室人员造成一定伤害。但是,若避开扫描驾驶室,仅高剂量扫描车身,则无法检查夹带在驾驶室的物品,降低检查的周密性。
背散射成像技术是使用X射线束照射物体,通过探测物体的背散射光子来成像的技术,具有辐射剂量低、对轻质材料敏感、图像直观等优点。但是背散射成像用的X射线穿透力较低,只能对被检物的表面浅层成像。穿透力比较弱,无法深入到物体内部去检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X射线透射和背散射配合进行车辆安检的方案,在保证驾驶室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提高安检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车辆安检系统,包括:对待测车辆进行背散射探测的背散射探测器;对待测车辆进行透射探测的透射探测器;和,控制器;其中,控制器根据背散射探测数据确定待测车辆的驾驶室通过透射探测区域后,开启透射探测器的射线发生器。
可选地,控制器根据背散射探测区域和透射探测区域的位置的差异,以及驾驶室相对于背散射探测区域的位置确定驾驶室通过透射探测区域。
可选地,控制器包括:目标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背散射探测区域和透射探测区域的位置确定当驾驶室通过透射探测区域后,驾驶室相对于背散射探测区域的目标位置;驾驶室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背散射探测数据确定驾驶室相对于背散射探测区域的位置;启动单元,用于当驾驶室到达目标位置时,控制器开启透射探测器的射线发生器。
可选地,驾驶室位置确定单元通过图像处理确定驾驶室相对于背散射探测区域的位置。
可选地,透射探测区域与背散射探测区域的位置相当;控制器根据背散射探测数据确定驾驶室离开背散射探测区域时,开启透射探测器的射线发生器。
可选地,透射探测区域位于背散射探测区域的沿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且透射探测区域与背散射探测区域相接;控制器根据背散射探测数据确定驾驶室完全进入背散射探测区域时,开启透射探测器的射线发生器。
可选地,透射探测区域位于背散射探测区域的沿车辆行进方向的后方,且透射探测区域与背散射探测区域有重叠;控制器根据背散射探测数据确定驾驶室离开透射探测区域时,开启透射探测器的射线发生器。
可选地,背散射探测器位于待测车辆经过的通道的侧面、底部、顶部中的一处或多出。
可选地,当车辆完全通过透射探测区域后,控制器关闭透射探测器的射线发生器。
可选地,控制器根据背散射探测数据和透射探测数据生成车辆安检信息。
可选地,控制器包括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可选地,控制器包括图像识别芯片、比较器和触发器。
这样的车辆安检系统能够在对车辆进行背散射探测的基础上,根据背散射探测数据确定车辆驾驶室相对于透射探测区域的位置,当驾驶室离开透射探测区域后再开启透射探测器的射线发生器,从而能对全车进行背散射探测,避免对驾驶室进行透射探测,同时对全车进行背散射探测,在保证驾驶室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提高安检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车辆安检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车辆安检系统中透射探测器或背散射探测器部署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的车辆安检系统中透射探测区域和背散射探测区域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的车辆安检系统中透射探测区域和背散射探测区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的车辆安检系统中透射探测区域和背散射探测区域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D为本申请的车辆安检系统中透射探测区域和背散射探测区域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车辆安检系统的执行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388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