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阵列探头及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81102.6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64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包俊;叶波;吴建德;王晓东;黄国勇;范玉刚;冯早;邹金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90 | 分类号: | G01N27/9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差动 脉冲 涡流 探头 单元 阵列 检测 装置 | ||
1.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骨架(1)、激励线圈(2)、感应线圈A1、A2、B1、B2、差分放大模块(3)、接线端头(4)、探头外壳(5)、端盖(6);所述线圈骨架(1)内侧为带十字支架的开口圆管,激励线圈(2)绕于其外侧,4个感应线圈A1、A2、B1、B2绕于其内侧支架上;差分放大模块(3)位于线圈骨架上方,且同感应线圈A1、A2、B1、B2连接;探头外壳(5)为圆管,接线端头(4)套于其顶部,接线端头(4)中间有通孔,激励线圈(2)、差分放大模块(3)的接线从所述通孔中穿出;端盖(6)和探头外壳(5)底部连接,将绕有线圈的线圈骨架(1)和差分放大模块(3)轴向压紧封闭在探头外壳(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骨架(1)为陶瓷纤维材料制成,探头外壳(5)为工业纯铁圆管;端盖(6)为陶瓷纤维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线圈(2)为漆包铜线圆形空心线圈,线经0.4mm,内径15mm,高35mm,180匝;4个感应线圈A1、A2、B1、B2完全相同,为漆包铜线矩形线圈,线经0.2mm,宽10mm,高20mm,450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4个感应线圈A1、A2、B1、B2两两相差90°分布于激励线圈(2)内圆周的线圈骨架(1)内,且垂直于激励线圈(2)横截面;感应线圈A1、A2和感应线圈B1、B2各构成一组差动式结构,即每个双差动结构探头含有2组差动感应线圈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分放大模块(3)由四通道运算放大器芯片OP400构成,放大倍数通过电位器调节。
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构成的阵列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探头的阵列包括16个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7),16个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7)由阵列支架(8)固定,组成4×4的矩阵形式;阵列支架(8)由探头套壳(9)和连杆(10)构成;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7)垂直装入探头套壳(9),由螺丝(11)穿入探头套壳(9)上的螺孔Ⅰ(12)固定,探头接线由探头套壳(9)上部的通孔(13)穿出;各探头套壳(9)由连杆(10)通过螺孔Ⅱ(14)相互连接;根据需要,能扩展或更改阵列探头中的探头单元数量和阵列排布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阵列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螺丝(11)和螺孔Ⅰ(12)的螺纹制式为M3,螺距0.5mm;所述连杆(10)和螺孔Ⅱ(14)的螺纹制式为M6,螺距1.0mm;所述连杆(10)长60mm。
8.一种包含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阵列探头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控制器、波形发生模块、多路复用模块、信号调理模块、串行通信模块、数据采集卡和直流稳压源;所述微控制器通过串行通信模块和PC机连接,通过RS232总线从PC机上位机软件接收指令,并根据指令控制波形发生模块和多路复用模块;所述波形发生模块产生脉冲激励信号,并按顺序分时对双差动式脉冲涡流探头单元中的激励线圈分时激励,阵列探头产生16路感生磁场的差动信号,通过导线连接送至多路复用模块输入端;所述多路复用模块同时根据微控制器指令,分时把16路差动信号从公共通道输出至信号调理电路输入端;所述信号调理模块对信号滤波处理后,将信号输出至数据采集卡,数据采集卡将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后送到PC机进行处理,并在上位机软件显示缺陷位置与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为STC154K32S单片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形发生模块主要由2N3904三极管、1N4007二极管、GZ5-L固体继电器、ADG1206多路复用芯片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复用模块主要由ADG1206多路复用芯片构成;所述信号调理模块由双运算放大器芯片LM358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8110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