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束固定支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30578.2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4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袁中胜;张永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支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和电控系统的深入应用,人们在追求外观、动力性的同时往往会更加关注车辆电器性能的稳定性,这就促使汽车电路设计稳定性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布置时采用固定点少,固定不充分,在这种条件下,线束容易松动,会造成很多电器件由于电路晃动后磨损或插件松脱,造成整车电器功能失效,尤其是发动机舱内蓄电池正极线束,无法有效稳定的固定,难以保证整车供电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及汽车,以有效的固定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线束固定支架,所述线束固定支架可拆卸的固定于变速箱壳体上,所述线束固定支架包括,
底座板,所述底座板的第一表面与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安装面抵接,其中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安装面处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底座板上设置有连接孔,通过一连接件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孔螺纹连接;
与所述底座板固定连接的支撑板,用于支撑和固定汽车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所述支撑板包括连接部和弯折部,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底座板以第一预设角度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弯折部以第二预设角度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与线束走向相匹配;
所述弯折部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线束卡扣的固定孔;
所述底座板固定连接的限位件,与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安装面的侧边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板上开设有通孔;
在背离所述底座板的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固定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的螺纹孔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通孔直径,所述通孔与所述螺母的螺纹孔同心设置以形成所述连接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螺母与所述底座板的第二表面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螺母尺寸相配合的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弯折部间设置有第一加强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底座板间设置有第二加强部。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板与所述支撑板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板与所述支撑板通过冲压工艺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板和所述支撑板的材料为碳素结构钢、不锈钢或铝合金。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变速箱、汽车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以及如上所述的线束固定支架,所述变速箱包括变速箱壳体,所述线束固定支架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变速箱壳体上,所述汽车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固定于所述线束固定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固定支架及汽车,通过支撑板支撑和固定汽车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并通过底座板固定于变速箱壳体的安装面上,限位件与变速箱壳体的安装面的侧边卡接,从而使得线束固定支架稳定的固定于变速箱壳体上,相对于变速箱壳体的安装面不发生旋转,可使固定于线束固定支架弯折部的汽车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固定得更加牢固,不容易发生晃动,从而避免了磨损和插件松脱,保证电器件的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的线束固定支架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并且可根据变速箱结构及固定汽车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的位置、走向设定各角度,能够很好的与变速箱壳体匹配,以使线束固定支架不与变速箱壳体发生干涉,且不占用汽车发动机舱内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线束固定支架与变速箱壳体连接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线束固定支架固定汽车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底座板;110-连接孔;120-螺母;
200-支撑板;210-连接部;220-弯折部;221-固定孔;230-第一加强部;
300-限位件;
400-连接件;
500-变速箱壳体;510-安装面;
600-汽车发动机舱电器件线束;
700-固定线束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305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多媒体系统及汽车
- 下一篇:集控制、保护、智能于一体的集成化电气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