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LED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7300.1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1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范文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正昌新视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62 | 分类号: | H01L33/62;H01L25/075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主要是有关于一种LED模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已在照明以及显示业界运用了多年。且因为其在省电以及照明度上高效能的凸出表现,发光二极管的应(运)用已在业界中广泛地用于各种领域中,也因此,关于发光二极管的制造、封装以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在过去数年中都不断的翻陈出新。相关的技术则例如是美国专利U.S.Pat.No.9,179,543;其所探讨的是在基板中制作孔洞的方法;而在美国专利U.S.Pat.No.7,752,792中则是讨论着如何让两组发光二极管模组的组合;而在美国专利U.S.Pat.No.6,893,890中则是有关于形成在基板上的线路;这些不断发展出来的新技术都在在地将发光二极管的结构或是应用朝向更经济以及更方便的方向推动。
然而,在检视这些相关的专利时,不禁会有一种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这些相关技术的发展,或是现行在商业上即可购得的结构,似乎都是将重点放在薄膜晶体管技术(TFT)或是印刷电路板(PCB)。但凡是业界人士都知道的一件事实即是:当使用了薄膜晶体管制程来制作一对象时,其基本的花费就将令人咋舌,同时,其中所包含的制程程序更是复杂的令人望之却步;而这些因素也因此在制作业建立了一道无法轻易跨越的障壁。
另一种和发光二极管应用极为相关的技术即是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基本上,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和薄膜晶体管是极为相关的技术,其间的区别仅在于有机荧光粉是通过电流来激活,并发出所需要的光。如前所述,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技术实际上是和薄膜晶体管的技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因此,对于有心有要在这领域发展的人士设立了一个高不可及的门坎。
既使如此,为了追求更高的分辨率,一种新开发的技术,称之为微发光二极管渐渐地浮出了台面来解决有机发光二极管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发光材料的获得、有机发光模组完成后用于封装玻璃的技术…等。使用微发光二极管或可实际地解决有机发光二极管所面临的问题,然而,将可能达数千,甚或是数万的电子装置转换到另一支撑基板上的对准问题仍需要时间来精进这项技术,并将之推进到市场上。
而为了能进一步的简化薄膜晶体管的制程,又一新的技术最近在市场上也是积极地拓展其力度,期能由此而带动整个产业的进步,那就是印刷电子装置。
印刷电子装置之所以能吸引人的观注主要就是在其能将数层堆积起来的微结构(TFT)以一更简单以及更经济的方式来备制。同时,在这项技术的背后,实施新的,或是改良后的制程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选择所使用的印刷方法取决于印制层的需求,尤其是印制层的材料,以及最终成品时,基于经济上以及技术上的考虑。
喷墨印刷的特点是其有可挠以及多样化的性质,且可以以最经济以及最小的人力以及物力来架设完成。但,喷墨印刷的良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同时,其所产出的产品在分辨率上亦未能如人意。但,这种技术却是极适合使用例如是有机半导体之类的低黏性、可溶性材料。因为墨水是经由极微小的水滴型式而沈积,因此,在厚度上以及分布的均匀度上均可达到要求。同一时间使用复数个喷头,并对基板作事前处理则是在产出率以及分辨率上获致绝佳的效果。然而,在上述的状况中,似乎仍是需使用非印刷式的方法来将所要印制的形状加以先行刻划出。
网板印刷似乎最适宜用来制作电子装置,因为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采用无机材料来形成导线,例如是电路板和天线,同时,其也可以形成绝缘层以及牺牲层或称之为保护层,因为在这种形成方法下的线层,其线厚的重要性要比事后所追求的高分辨率来的重要。这一种具多样性以及相对简单的方法主要是用在导线以及绝缘层,例如是触控技术产制品下的导线。然而,由于其用于触控产品时,考虑了莹幕上的透明度,其用以制造导线时,在选材上主要是以ITO为主(90%的铟、10%的钖氧化物)。这种材料现行被大量地用于在制造液晶显示器的薄膜晶体管内的透明导线,或是手机内的触控屏幕,或是笔记本电脑的触控面板。基于在矩阵式排列导线上电容所引发的诱发式电流的考虑,触控(面板)以及流经导线所需要的电流,以及透明度等等的考虑,为了能使得使用者能看透表面的覆盖玻璃,那些导线仅能承载小量的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正昌新视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正昌新视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73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