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尾裙内板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0964.0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09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至信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212 | 代理人: | 刘念芝 |
地址: | 40113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尾裙内板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尾裙内板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裙板既作为一个外观装饰件,遮蔽车身的各种管路以及各种支架,若没有汽车裙板,这些管路和支架均暴露在外部,影响了机车的美观度;又作为一个防冲击件,必须能够抵挡一定数量的冲击,例如汽车尾裙内板、前裙板、侧裙板在受到相应方向的冲击的情况下,对应的裙板是冲击力遇到的第一个阻力区,因此,裙板必须在冲击方向上是可变形的,以便吸收能量并且在车辆内部元件接触之前减缓对物体的冲击。因此,汽车裙板结构不仅对整车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作用较大,尤其是汽车尾裙内板,同时对汽车在碰撞过程中对燃油箱的燃油泄漏具有保护作用。为了提高尾裙内板的抗冲击性,进一步保障乘员安全的同时,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需提出一种新的汽车尾裙内板的结构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汽车尾裙内板总成,其搞冲击性较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尾裙内板总成,呈与汽车宽度相匹配钣金件,包括尾裙内板以及罩设于所述尾裙内板外的外板;所述尾裙内板具有向后方拱起的下半部分以及上半部分;所述下半部分的正投影呈凸形,在该下半部分的下部设有加强筋;所述上半部分包括分别设于下半部分的左、右凸肩上的左侧翼及右侧翼、设于所述左侧翼及右侧翼之间且与凸颈的上端面相连的上端部;
左、右侧翼呈三角形板状结构,其下直边与对应凸肩相连,并且具有超出凸肩的一段;其上斜边与凸颈的上端面对应的一侧相连,并向远离凸颈的方向且向上延伸;其对应的侧边的上端与对应的上斜边的延伸端相接,下端与对应的下直边的延伸端相连;
所述上端部呈向上且向后倾斜的长块状,具有下边缘、左侧边缘、右侧边缘以及上边缘;所述下边缘具有与左侧翼的上斜边相接的左倾斜段、与右侧翼的上斜边相接的右倾斜段以及与所述凸颈的上端面相接的中间段。
作为优化,在所述上端部的下端具有向后的隆起,所述隆起的长度大致所述尾裙内板的长度的50%。
作为优化,所述隆起的左端位于所述上端部的左倾斜段与所述左侧翼上斜边的相接处,所述隆起的中间段位于所述上端部的下边缘的中间段与凸颈的上端面相接的位置处,所述隆起的右端位于所述上端部下边缘的右倾斜段与所述右侧翼的上斜边与相接处。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尾裙内板总成,所述下半部分设计为向后拱起的结构,一方面使汽车尾部在视觉上更圆润饱满,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另一方面,增加了阻力 ,减缓了冲击力。当冲击力来时,该外板为冲击力遇到的第一个阻力区,由于外板向后拱起,当它受到冲击力后,会向前变形,间隔空间能减缓外板向前的冲击力,进一步减缓尾裙内板1受到的冲击力,极大提高了汽车尾裙内板总成的搞冲击性,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尾裙内板总成的尾裙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尾裙内板总成的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及图2,一种汽车尾裙内板总成,呈与汽车宽度相匹配钣金件,安装于汽车尾部位于汽车尾灯下的位置处。所述汽车尾裙内板总成包括尾裙内板1以及罩设于所述尾裙内板1外的外板2。
所述尾裙内板1具有向后方拱起的下半部分10以及上半部分12;所述下半部分10的正投影呈凸形。在该下半部分10的下部设有加强筋101,所述加强筋101呈封闭的扁圆形状,其长度与下凸部分的长度相匹配。所述下半部分10设计为向后拱起的结构,一方面使汽车尾部在视觉上更圆润饱满,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另一方面,增加了阻力 ,减缓了冲击力。
所述上半部分12包括分别设于下半部分10的左、右凸肩上的左侧翼121及右侧翼122、设于所述左侧翼121及右侧翼122之间且与凸颈的上端面相连的上端部1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至信实业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至信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0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