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GaN结构的三维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62615.6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12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凯;朱广润;孔岑;周建军;陈堂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78 | 分类号: | H01L29/778;H01L29/06;H01L29/20;H01L21/335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吴树山 |
地址: | 2100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gan 结构 三维 增强 电子 迁移率 晶体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基于p-GaN结构的三维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所述三维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结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1)、缓冲层(2)、GaN基三维鳍片(3)、栅极(6)、源极和漏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置终端结构(4),所述内置终端结构(4)为通过离子注入形成的内置高阻GaN区,所述内置GaN高阻区位于所述栅极(6)的下方与GaN基三维鳍片(3)的两侧区域相邻的缓冲层(2)的上方;所述GaN基三维鳍片(3)的上方及两侧二次外延生长有p-GaN/AlGaN/GaN异质结(5);所述栅极(6)包裹在p-GaN/AlGaN/GaN异质结(5)的上方和两侧,形成三维栅结构;通过刻蚀方式去除栅极(6)两侧区域的p-GaN层而形成AlGaN/GaN异质结,所述源极和漏极分别设在AlGaN/GaN异质结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p-GaN结构的三维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GaN基三维鳍片(3)的高度为200~1000nm、宽度为200~2000nm;所述GaN基三维鳍片(3)的数量为n≥1,所述GaN基三维鳍片(3)的相邻之间的间距为200~2000n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p-GaN结构的三维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p-GaN/AlGaN/GaN异质结(5)的p-GaN的厚度为40~150nm、p型掺杂浓度为1017~5×1020cm-3、p型掺杂元素为Mg、Fe、Zn、C和Ca中的任一种;AlGaN的厚度为5~30nm、Al的组分为10~40%;GaN的厚度为20~2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p-GaN结构的三维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1)在所述衬底(1)的上方生长缓冲层(2);
2)在所述缓冲层(2)的上方沉积金属或绝缘介质作为硬掩模;
3)在所述硬掩模的上方定义GaN基三维鳍片(3)的光刻掩模,随后通过RIE和ICP方式刻蚀去除硬掩模;
4)通过RIE和ICP方式刻蚀GaN,形成GaN基三维鳍片(3);所述GaN基三维鳍片(3)的高度为200~1000nm、宽度为200~2000nm;所述GaN基三维鳍片(3)的相邻之间的间距为200~2000nm;
5)采用TMAH或等离子处理方式去除刻蚀损伤,随后将离子注入缓冲层(2)形成内置终端结构(4);所述离子注入的元素为Ar、H、B、O、N、He、Zn和F中的任一种,所述离子注入的能量为30~300KeV;
6)采用湿法或干法方式去除硬掩模;
7)在所述缓冲层(2)和GaN基三维鳍片(3)的表面和侧面,采用MOCVD、MBE和PLD方式生长p-GaN/AlGaN/GaN异质结(5);所述p-GaN/AlGaN/GaN异质结(5)的p-GaN的厚度为40~150nm、p型掺杂浓度为1017~5×1020cm-3、p型掺杂材料为Mg、Fe、Zn、C和Ca中的任一种;AlGaN的厚度为5~30nm、Al的组分为10~40%;GaN的厚度为20~200nm;
8)在GaN基三维鳍片(3)上方的p-GaN/AlGaN/GaN异质结(5)表面采用蒸发或溅射方式沉积栅金属,随后采用ALD、PECVD、ICP-CVD和LPCVD方式沉积阻挡介质层;
9)光刻栅极掩模,采用RIE和ICP方式依次刻蚀阻挡介质层和栅金属,形成栅极(6);
10)以所述阻挡介质层作为掩模,通过RIE和ICP方式刻蚀去除栅极(6)区域之外的p型GaN,形成AlGaN/GaN异质结;
11)采用湿法腐蚀去除阻挡介质层;
12)在栅极(6)的两侧,光刻源漏掩模,随后沉积源漏金属,高温退火形成源极和漏极;
13)定义光刻隔离掩模,采用刻蚀或离子注入方式进行隔离,形成有源区;
14)在栅极(6)、源极、漏极和AlGaN/GaN异质结的表面,采用ALD、PECVD和ICP-CVD方式沉积钝化介质层;
15)定义互联开孔区掩模,刻蚀形成互联开孔;
16)定义互联金属区掩模,通过蒸发与剥离工艺形成互联金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261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