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57577.5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4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钰;杨欢;张黎骅;杜勇利;周涛;雍太文;王小春;刘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22/4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何凡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豆 玉米 播种区 转弯区 间作 种植 机械化 行距 播种地块 大豆种植 有效解决 玉米行距 操作位 玉米带 收获 收割 预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具体操作位:将播种地块分为播种区和转弯区,播种区带状间作玉米‑大豆,转弯区净作大豆;播种区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m,两玉米带之间预留2.1m的空带,用于大豆种植,大豆以种植四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3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6m;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采用本发明的种植方法,可有效解决不利于机械化收割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能够有效利用土地、光、热等自然资源,具有增加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当量比、培肥地力等优点,已成为国家农业部主推技术。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平原区、西北高原区、西南山地区大面积推广。
然而,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多熟种植模式因其在播种、管理、收获阶段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低,限制了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因此,在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改传统人工种植方式为机械化系统生产已成为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必然要求。
当前黄淮海推广的玉米大豆2:2带状间作,玉米宽行行距为140~190cm。生长后期,大豆早于玉米成熟,对大豆进行收获时,由于玉米宽行间距较小,市场上收割机不能正常完成收割工作,加之农机手在玉米宽行里不易操作,易误收两旁玉米,特别在转弯调头时,大面积压倒两旁玉米,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而且高位作物玉米对低位作物大豆的遮阴作用,导致大豆茎秆变细变长,易倒伏,不利于成熟期大豆机械化收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以解决不利于机械化收割的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将播种地块分为播种区和转弯区,播种区带状间作玉米-大豆,转弯区净作大豆;播种区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m,两玉米带之间预留2.1m的空带,用于大豆种植,大豆以种植四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3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6m;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转弯区位于所述播种区两端,转弯区的长度为3~5m。
进一步,玉米单粒穴播,株间距为12~14cm;播种区大豆单粒穴播,株间距为8~10cm,转弯区大豆单粒穴播,株间距为6~8cm。
进一步,玉米品种为郑单958、金凯5号或金穗4号。
进一步,大豆品种为郑04024或郑0689。
进一步,在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同时播种玉米和大豆;播种区种植完成后再进行转弯区大豆净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将播种地块分为播种区和转弯区,便于播种和收获时农机具作业;播种区间作玉米和大豆,转弯区净作大豆,转弯区不存在株高较高的玉米,收获时不会对收割机的操作产生影响,收割效率高,而且可避免收割机在转弯调头过程中压倒玉米,玉米产量不会受到影响。
2.本发明播种区采用2:4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式,玉米宽行行距由原来的140~190cm增加到210cm,不仅可以增加大豆的光照强度,提高大豆的产量,而且可以满足市场上各种型号的收割机正常工作,便于机械化种植和收割,大大降低了人工工作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75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机高粱的栽培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机械化带状玉米间作平菇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