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移动的救生舱室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44209.7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5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宗智;王硕;邹丽;金国庆;白珍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9/03 | 分类号: | B63C9/03;B63C9/2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1212 | 代理人: | 张大保,李洪福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救生 舱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上救生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的救生舱室。
背景技术
21世纪是人们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随着陆地资源和空间的日益短缺,资源丰富、区域广阔的海洋世界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战场。海洋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独特的旅游方式,在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早期的国际海洋旅游植根于依托大型游轮的海上运输业,近几年的近海旅游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传统的填海造陆不但花费大、工期长,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超大型浮式结构物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来作为近海旅游的载体。
无论是豪华游轮还是超大浮体,需要容纳大量的游客,这就对海上消防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救生艇容量小、占用空间大,并且救援需要较长时间,势必造成超大浮体的建造成本增加,并占用超大浮体布置其他游乐项目的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救生舱室。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移动的救生舱室,包括救生舱室、浮体主体舱壁、复位弹簧电磁固定装置和电机;所述救生舱室为封闭式舱室;所述救生舱室和所述浮体主体舱壁为倾斜设置;
所述救生舱室的顶部和外侧壁通过所述复位弹簧电磁固定装置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可分离连接;
所述复位弹簧电磁固定装置包括使所述救生舱室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内侧表面连接的固定部和使所述救生舱室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分离的活动部;
所述固定部包括复位弹簧和固定块,所述复位弹簧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救生舱室外表面,另一端与内嵌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的固定块固定连接;
所述活动部位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外侧;所述活动部包括柱体、杠杆、杠杆支架、电磁铁和磁片;所述杠杆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外侧表面;所述杠杆与所述杠杆支架活动连接,所述杠杆以所述杠杆与所述杠杆支架的连接处为界分为牵引部和推动部,所述推动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牵引部的长度;所述柱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推动部,用于推动所述固定块离开所述浮体主体舱壁;所述电磁铁位于所述杠杆的推动部下方,固定连接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外侧表面;所述磁片固定连接于所述推动部,位于所述电磁铁上方,所述电磁铁与所述电机电连接;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上;
还包括供人进出的防火门,所述防火门与所述救生舱室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用于推动所述救生舱室离开所述浮体主体舱壁的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另一端与所述救生舱室接触。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一条滑轨,所述滑轨包括滑轨主体、挡板及连接板;所述滑轨沿所述救生舱室离开所述浮体主体舱壁的方向设置;所述滑轨主体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救生舱室外侧底面设置与所述滑轨主体相匹配的滑动条,所述滑轨主体与所述滑动条滑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救生舱室的所述挡板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滑轨主体转动连接,所述挡板的转动范围为由与所述滑轨主体平行至与所述救生舱室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滑轨的数目为1条至50条。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弹簧杆底座和套筒,所述弹簧杆底座固定连接于所述救生舱室外表面,所述复位弹簧通过所述弹簧杆底座固定连接于所述救生舱室外表面;所述套筒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弹簧杆底座上,所述套筒设置通孔,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通孔内。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活动部还包括牵引弹簧,所述牵引弹簧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外侧表面,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牵引部。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救生舱室和所述浮体主体舱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至15°。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复位弹簧电磁固定装置的数目为1个至100个。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移动的救生舱室设置于靠近船舶舷侧的上层建筑上,最多布置两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可移动的救生舱室,通过设置所述复位弹簧电磁固定装置将所述救生舱室与所述浮体主体舱壁连接,方便在遇险时快速释放所述救生舱室,滑入海中,代替救生艇,装置固定效果好,同时操作方便,节省释放救生设施的时间,同时能够缩短船舶上救生设施的建造工期,节省建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所述可移动的救生舱室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可移动的救生舱室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42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