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多肽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1043.3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3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梁明;任娇艳;尹西拳;马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C07K1/20;C07K1/06;C07K1/04;C12N15/11;A61K38/08;A61P19/10;A23L3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猛;赵青朵 |
地址: | 529156 广东省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多肽 及其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多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合成多肽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所述合成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或在SEQ ID NO:1所示序列上经过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并具备促进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多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活性五肽,其具有显著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疾病的基础,可以广泛应用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合成多肽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疾病,由于骨的吸收活跃强度高于骨的形成活动,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问题也日益严重,并且由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种族和医疗条件的不同,我国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报道显示骨质疏松和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疾病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根据其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三大类:抑制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现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普遍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代对,作为预防措施不能长期服用。现代疾病的防治认为:充足的骨胶原蛋白摄入量的补充是保证矿物质元素钙等正常吸收的前提。
骨胶原又叫构造蛋白质,是人体关节软骨、骺软骨和骨小梁的主要成份,占人体蛋白总量30%-40%,它广泛分布在人体肌肉连接的肌腱中、关节连接的软骨组织和结缔组织及皮肤的真皮层中,且对保持骨骼的韧性、人体运动的协调性及皮肤的弹性有显著作用。骨胶原水解得到的小分子量的胶原蛋白肽能直接以小肽的形式被吸收入血,其特殊的甘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的三肽结构能够保持在血浆中并积累于肾脏,最终以低分子量胶原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加骨骼中的有机物部分并在骨骼中积累;另一方面,胶原肽的摄入能够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从而促进骨髓细胞分化造骨细胞,二者协同促进骨细胞增殖最终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
人体必须通过摄入大量的甘氨酸和脯氨酸等氨基酸来合成胶原蛋白,因此可以通过摄取食物胶原蛋白来补充人体所需。但是通过摄取食物来补充胶原蛋白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肽是构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片段,大量的研究业已表明,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活性肽具有主动吸收、吸收速度快、吸收完整、低耗等优点,并且它的生理功能优于氨基酸和蛋白质。故一种具备骨细胞增殖作用和预防骨质疏松的多肽类食品具有广阔前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多肽及其合成方法,使得所述多肽具有显著促进骨细胞增殖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编码上述合成多肽的基因;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合成多肽在制备促进骨细胞增殖和/或预防骨质疏松的食品或药物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合成多肽,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或在SEQ ID NO:1所示序列上经过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并具备促进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多肽。
其中,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肽序如下:
NH2-Met1-Pro2-Lys3-Tyr4-Ala5-COOH
Met表示甲硫氨酸,Pro表示脯氨酸,Lys表示赖氨酸,Tyr表示为酪氨酸,Ala表示丙氨酸。
MC3T3-E1细胞是小鼠胚胎细胞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具有分化的潜能。目前被广泛应用在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的相关通路的体外细胞模型中。本发明采用MPKYA对MC3T3-E1细胞进行孵育并进行相关功能性验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未经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10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