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电池壳体处的固定组件和带有这样固定组件的电池壳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385603.8 | 申请日: | 2017-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62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 发明(设计)人: | M.尼茨韦茨基;M.蒂尔;M.埃德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204 | 分类号: | H01M50/204;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58;H01M50/26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万欣;李强 |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壳体 固定 组件 带有 这样 | ||
1.一种用于将上部罩壳(6)或盖板固定在电池壳体(4)的下部罩壳(5)处的组件,带有至少一个导电的固定元件,借助于该固定元件在彼此对应的且彼此叠放的支承凸缘(7,8)的区域中所述上部罩壳(6)或所述盖板与所述下部罩壳(5)相连接或可连接,其中,所述上部罩壳(6)或所述盖板以及所述下部罩壳(5)至少部分区段地具有带有被涂覆在其上的保护层(10)的导电外涂层或自身由导电材料构成且具有处在外部的保护层(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元件通过至少部分区段地在横截面上呈U型轮廓构造的轨道元件(11)形成,该轨道元件(11)具有接片(12)以及上翼缘和下翼缘(13,14)且由彼此叠放的支承凸缘(7,8)的端棱(15)起被推上或可被推上到其上且由于在所述支承凸缘(7,8)的纵向上的后续的运动与其力配合地且/或形状配合地相连接或可连接,且所述上翼缘(13)和所述下翼缘(14)相应地具有至少一个带有切割棱边(27)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切割元件(26),该切割棱边(27)如此地朝向所述支承凸缘(7,8)指向,即,由于在所述支承凸缘(7,8)的纵向上的上述运动所述保护层(10)有针对性地被局部刮掉以及刮痕(28)被构造且处在其下的导电外涂层或所述导电材料被电气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元件(11)在所述上翼缘和/或下翼缘(13,14)的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朝向上述端棱(15)敞开的凹口(17),其侧向上由所述上翼缘或下翼缘(13,14)围住,其中,所述凹口(17)如此地关联有在直接相邻的支承凸缘(7,8)中的突起部(18),使得由于所述轨道元件(11)到所述支承凸缘(7,8)上的推上所述轨道元件(11)以如下方式占据预装配位置,即,所述突起部(18)被所述凹口(17)容纳,且由于所述轨道元件(11)在所述支承凸缘(7,8)的纵向上的后续的运动所述突起部(18)在所述轨道元件(11)在所述上翼缘或下翼缘(13,14)下方的最终装配位置(20)中被定位在所述上翼缘或下翼缘(13,14)的容纳这些突起部的凹槽(21)中且在所述支承凸缘(7,8)的平面中来看所述突起部(18)在所述支承凸缘(7,8)的横向上被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元件(26)与所述轨道元件(11)单件式地且材料统一地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切割元件(26)通过布置在所述上翼缘或下翼缘(13,14)的面对所述支承凸缘(7,8)的内侧(25)上的带有切割棱边(27)的齿元件或通过所述上翼缘或下翼缘(13,14)的朝向相关的支承凸缘(7,8)被放下的带有上述切割棱边(27)的纵棱边(30)或纵棱边区段(31)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刮痕(28)由密封元件(29)包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元件(29)被预先安装或布置在所述刮痕(28)在所述轨道元件(11)处或在相关的支承凸缘(7,8)处的潜在的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元件(11)在上述最终装配位置(20)中被额外地固定以防在轨道元件(11)与支承凸缘(7,8)之间在其纵向上的相对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防止在轨道元件(11)与支承凸缘(7,8)之间在其纵向上的上述相对运动的固定通过至少一个可解的机械的固定器件(22)来促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器件(22)通过连接所述轨道元件(11)与所述上部罩壳(6)或所述盖板和/或所述下部罩壳(5)的螺钉、销钉、开口销或诸如此类形成。
10.一种带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组件的尤其车辆(1)的高压电池的电池壳体(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560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支撑总成和方法
- 下一篇:轻量化电池箱龙骨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箱、电动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