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生手术器械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52877.7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5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波;王林辉;肖亮;孙颖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34/37 | 分类号: | A61B34/37;A61B34/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徐颖聪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器械杆 近端 仿生手术器械 射线 参考 功能部 中轴线 共线 平行 指向 传动部件 控制动作 夹角为 连接端 舒适度 远端 传递 自由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手术器械,包括:器械杆;功能部,设于所述器械杆的远端;手持部,设于所述器械杆的近端,所述手持部通过传动部件将手持部的控制动作传递至所述功能部;以所述器械杆的近端为顶点作与所述手持部的中轴线共线或平行且沿第一方向的第一参考射线,以所述器械杆的近端为顶点作与所述器械杆的中轴线共线或平行且沿第二方向的第二参考射线,所述第一参考射线与所述第二参考射线之间的夹角为>0°且≤90°,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手持部的连接端指向所述手持部的自由端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器械杆的近端指向所述器械杆的远端的方向。操作者使用本发明的仿生手术器械操作舒适度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自1987年法国医生成功实施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手术经历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微创外科手术是指在人体体表作若干穿孔,将内窥镜和操作器械通过上述小孔进入体腔内,如腹腔、胸腔、盆腔、关节腔等,由术者在内窥镜的监视下,通过手在病人体外操作器械,使器械伸入病人体腔内的工作端对腔内的病灶进行切除,或对器官进行修补、缝合等手术,术毕将内窥镜和器械取出,缝合体表的小孔即可完成整个手术。
微创外科与传统外科相比,以其手术创伤小,术中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减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已成为众多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金标准。但由于其通常以3-5个2cm左右的穿孔作为介入通道,使得人手不再能直接接触到目标器官,而必须借助细长型的专用腹腔镜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然而,细长型的手术器械使得操作角度严重受限且触觉反馈减弱,成为腹腔镜技术的最大挑战之一。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需要进行大量的干式(体外模型操作训练)与湿式(活体动物实验)训练才能建立较稳定的手术经验曲线,以完成一些简单的腹腔镜手术。初学者若想完成例如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等相对复杂的功能重建性手术,则需完成大量的临床手术操作之后才能够胜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腹腔镜器械没有人手一样的“腕式”运动,而只有3个自由度,针对缝合、打结这样的手术常规但复杂且精细的手术操作,则必须用更多的经验来弥补器械设计缺陷带来的操作不便。
随着单孔腹腔镜技术及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技术的出现,使得多自由度腹腔镜手术器械得到了开发与应用,因其器械头端可弯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腹腔镜器械操作角度受限的问题。但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多自由度腹腔镜手术器械多为“反向操作”形式,即器械的弯曲方向与外科医生实际操作方向相反,对医生的顺利操作造成相当大的挑战。
例如,专利文献1(CN101909526B)及专利文献2(CN102076268A)公开了一种手术器械,包括由长形器械轴互联的近端控制手柄和远端工具,所述长形器械轴用于通入解剖体内部;通过所述器械轴分别互联近端控制手柄和远端工具的近端可动构件和远端可动构件;设置在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线缆控制装置;位于所述手柄处并用于通过所述可动构件控制所述远端工具的致动构件;以及用于使所述器械的轴部分与所述手柄部分选择性地接合或脱离接合的耦联装置。所述手柄具有远端接收器部分,并且位于所述近端运动构件上的轴连接器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接收器部分接合和从所述接收器部分释放。
该手术器械虽然可通过对控制手柄的操作进而致使远端工具的动作,且近端可弯曲构件能在任意方向上弯曲,从而控制远端可弯曲构件在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弯曲,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正向操作”,但是1)由于手柄的构造为竖直的手枪握把型,且其与长形器械轴大致成钝角,在微创手术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空间的限制,导致灵活度、精确度较差;2)远端可弯曲构件的弯曲需要近端可弯曲构件对其致动,而近端可弯曲构件的弯曲需要外科医生利用手前臂甚至大臂的摆动来实现控制,故人机工效学表现较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28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仿生手术器械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移动式手术室护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