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失真图像质量的无参考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6145.7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33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周玉;李雷达;卢兆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T5/00;G06T7/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失真 图像 质量 参考 评价 方法 | ||
1.一种多失真图像质量的无参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获取M幅原始多失真图像,对每一幅原始多失真图像执行步骤(1-1)至(1-3):
(1-1)记任意一幅原始多失真图像为I0,对图像I0分别进行n次下采样,得到n幅下采样图像,并记Ii为第i个下采样图像,i∈[1,2,…,n];将图像I0至In归入图像I0的样本集合;
(1-2)对样本集合中每一幅图像进行双阶结构特征提取,获取每一幅图像的一阶结构失真特征和二阶结构失真特征;
所述一阶结构失真特征包括结构信息量特征和结构能量特征;其中,结构信息量特征的计算步骤包括:
1)求出图像Ii的梯度图像gi,i=0,1,…,n:
式中,gi(x,y)表示梯度图像gi中像素点(x,y)处的像素值,和分别表示Ii的水平方向梯度和垂直方向梯度;*和T分别表示卷积操作符和转置操作符;
2)对于梯度图像gi中的每一个像素(x,y),首先确定一个以(x,y)为中心,且大小为W×W的窗口,W表示窗口宽度;计算出窗口中除了像素(x,y)以外的其他所有像素点的平均像素值Ai(x,y):
3)定义一个函数fi,fi中的元素表示为fi(p,q),fi(p,q)的值为:满足gi(x,y)=p且Ai(x,y)=q的像素点的个数;计算fi(p,q)的概率为:
式中,a1、a2分别为I0的长和宽;
4)计算梯度图像gi的二维熵为:
计算出的二维熵为Ii的结构信息量特征;
结构能量特征的计算步骤包括:
5)将梯度图像gi分为b×b大小的不重叠的图像块,对每个图像块进行奇异值分解,任意一个图像块Bz的奇异值分解结果为:
Bz=UzSzVzT,z=1,2,...,R
式中,R表示梯度图像gi中图像块总数,Uz和Vz均为大小为b×b的方阵,并分别满足:UzTUz=E和VzTVz=E;式中,E为单位矩阵;Sz为大小为b×b的方阵,其对角线上的数据为奇异值,其他位置的数据为0;Bz的平均奇异值为Sz中对角线上数据的平均值,记为Yz;
6)对Yz进行归一化,得到:
式中,Y′z表示Yz归一化值,表示Bz的方差;
7)计算gi的结构能量特征为:
(1-3)对样本集合中每一幅图像进行非局部相似性统计特征提取,获取每一幅图像的两个非局部相似性统计特征;
(1-4)步骤(1-2)和(1-3)提取出的所有特征参数共同构成图像I0的特征集合;
(2)将M幅原始多失真图像的特征集合合并形成一个训练参数集合,采用随机森林法从训练参数集合的所有特征参数中学习出一个多失真图像质量评价模型;
(3)通过多失真图像质量评价模型评价待测多失真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614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胶凝砂砾石坝防渗排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下吸式负压秸秆气化炉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