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压扩散炉尾气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39530.1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08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弥涛;李明;李晔纯;张春成;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戴玲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压 扩散 尾气 冷却 装置 | ||
1.一种减压扩散炉尾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1)、石英冷凝瓶(2)、冷凝瓶套组件(3)、进气端盖(4)、抽气端盖(5)、抽气管(6)和冷却系统(7),所述石英冷凝瓶(2)位于冷凝瓶套组件(3)内,两端分别通过进气端盖(4)和抽气端盖(5)密封,所述石英冷凝瓶(2)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腔室(21)、第二腔室(22)和第三腔室(23),所述第一腔室(21)与第三腔室(23)沿着进气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腔室(22)套于第一腔室(21)和第三腔室(23)外部,所述第一腔室(21)设有与第二腔室(22)连通的第一连通孔(24),所述第二腔室(22)设有与第三腔室(23)连通的第二连通孔(25),所述进气管(1)穿过进气端盖(4)伸入第一腔室(21)内,所述抽气管(6)穿过抽气端盖(5)伸入第三腔室(23)内,所述进气管(1)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一腔室(21)内的气流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腔室(21)与第三腔室(23)内的气流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腔室(22)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三腔室(23)内的气流方向相反,所述抽气管(6)内的气流方向与第三腔室(23)内的气流方向相反,所述冷却系统(7)包括第一冷却部件(71)和第二冷却部件(72),所述第一冷却部件(71)和第二冷却部件(72)分别设于第二腔室(22)和第三腔室(2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扩散炉尾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盖(4)与进气管(1)之间设有密封组件(8),所述密封组件(8)包括公接头(81)、母接头(82)、第一全氟密封圈(83)和第一密封圈挡环(84),所述公接头(81)装设于进气端盖(4)上,所述母接头(82)插入公接头(81)内,且与公接头(81)螺纹配合,所述进气管(1)依次穿过母接头(82)、公接头(81)和进气端盖(4)伸入第一腔室(21)内,所述公接头(81)内壁、母接头(82)位于公接头(81)内的端面及进气管(1)外壁之间具有密封空腔(85),所述第一密封圈挡环(84)和第一全氟密封圈(83)设于所述密封空腔(85)内,且第一密封圈挡环(84)靠近母接头(82)位于公接头(81)内的端面,所述第一密封圈挡环(84)表面具有全氟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扩散炉尾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部件(71)为套于第一腔室(21)和第三腔室(23)外部的第一螺旋冷却水管,所述第一螺旋冷却水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贯穿于抽气端盖(5)上;所述第二冷却部件(72)为套于抽气管(6)外部的第二螺旋冷却水管,所述第二螺旋冷却水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贯穿于抽气端盖(5)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压扩散炉尾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盖(4)与石英冷凝瓶(2)之间设有第一固定块(91),所述抽气端盖(5)与石英冷凝瓶(2)之间设有第二固定块(92),所述第二固定块(92)上分别设有可供第一螺旋冷却水管和第二螺旋冷却水管穿过的第一避让孔(921)和第二避让孔(922),所述第一固定块(91)和第二固定块(92)由耐腐蚀的聚四氟乙烯材料加工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压扩散炉尾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瓶套组件(3)包括金属套筒(31)和位于金属套筒(31)两端的法兰(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压扩散炉尾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块(91)固定在进气端盖(4)上,所述进气端盖(4)与金属套筒(31)一端的法兰(32)之间采用卡箍(10)锁紧,所述第二固定块(92)设于抽气端盖(5)与金属套筒(31)另一端的法兰(32)之间,三者采用卡箍(10)锁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减压扩散炉尾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瓶套组件(3)、进气端盖(4)和抽气端盖(5)表面均具有全氟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减压扩散炉尾气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6)于抽气端盖(5)的外侧设有径向安装部,所述径向安装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抽气端盖(5)上,且径向安装部与抽气端盖(5)之间设有第二全氟密封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953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