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尾气遥测系统进行标定或验证的标准气发生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58945.6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5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曹乃玉;郜武;刘利;石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17 | 分类号: | G01N21/17;G01N21/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刘国伟;王月春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质量流量控制器 加热模块 标准气 气模块 多路 发生系统 标定 尾气遥测系统 运动模拟装置 混合气体 输入气体 验证 机动车尾气 轨迹模拟 控制模块 流量控制 输出标准 遥测系统 依次连接 加温 排量 预设 机动车 输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尾气遥测系统进行标定或验证的标准气发生系统及方法。标准气发生系统包括运动模拟装置、配气模块、多路质量流量控制器和加热模块,配气模块用于产生标准气的原始输入气体;多路质量流量控制器用于对所述原始输入气体进行流量控制以输出所需浓度的混合气体;加热模块用于对所述混合气体进行加温控制,输出标准气;配气模块、多路质量流量控制器和加热模块依次连接;配气模块、多路质量流量控制器和加热模块均设置于所述运动模拟装置上。本发明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速度、加速度和轨迹模拟被测机动车运行,配气与控制模块可按照预设浓度、排量、温度等参数进行配气,因此能够在线、实时的对机动车尾气遥测系统进行准确标定与验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遥测系统标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尾气遥测系统进行标定或验证的标准气发生系统及发生、标定与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加以控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标准,其中包括最近出台的《在用柴油车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遥感检测法)》(HJ845-2017)。标准规定了利用光学原理远距离感应测量行驶机动车排气污染物的方法。标准规定的机动车尾气测量组份有:CO,CO2,NO,CH(总碳氢化合物),颗粒物浓度等参数,而在一些地方标准中会更加严格的加入如SO2,NH3等气体的控制。这些物质都会对人体、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加以控制。
目前,各种检测系统所用的分析仪器,都是预先在实验室进行标定之后,再安装到现场,一般通过装有固定浓度的标准气体池进行标定。这种标定方式只能对固定的浓度进行标定,而无法对真实的排放情况进行标定,且无法对系统的准确性进行验证,难以成为有权威的检测。
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系统,能够在线实时的对机动车尾气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全天候无人值守的检测。一般采用的遥测方法有非分散红外、非分散紫外、激光光谱分析仪等,对尾气进行测量。这些仪器的标定和验证一般在实验室内进行。而在工作现场,由于缺乏有效的标定手段,只能通过固定浓度的小型气体池,对仪器进行定期标定,但这种方法存在巨大的缺陷,且无法真实地验证系统的准确性。
总结目前尾气遥测系统标定与验证技术,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只能标定检测仪表,而无法标定、验证整个测量系统;
不能够真实地模拟机动车尾气的实际排放情况,无法按照不同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配制各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气,只能对分析仪的量程进行简单的标定,也无法验证系统的有效性,从而降低机动车尾气遥测系统的可信度。
无法模拟出机动车实际运行情况下,不同的机动车速度、不同的运行轨迹,系统检测结果存在偏差,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
无法模拟尾气的真实扩散情况及测量时尾气处于遥测系统的不同位置时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
因此,针对上述描述的缺点,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模拟在机动车真实运行的情况下,各种不同条件下尾气的实际排放,以及尾气的实际扩散,从而为机动车尾气遥测系统的标定与验证提供有效的技术,提高机动车尾气遥测系统的测量准确性,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尾气遥测系统的标准气发生系统及发生、标定与验证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对尾气遥测系统进行标定或验证的标准气发生系统及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在机动车真实运行的情况下,各种不同条件下尾气的实际排放,从而为尾气遥测系统的标定与验证提供有效的保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89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