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LDMOS电平移位dv/dt噪声抑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44435.3 | 申请日: | 2017-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77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徐大伟;朱弘月;董业民;李新昌;徐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K17/16 | 分类号: | H03K17/16;H03K17/567;H03K17/687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igbt 栅极 驱动 芯片 ldmos 电平 移位 dv dt 噪声 抑制 电路 | ||
1.一种用于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LDMOS电平移位dv/dt噪声抑制电路,其中该IGBT栅极驱动芯片包括低压侧窄脉冲产生模块、LDMOS电平移位模块和输出驱动模块,且该输出驱动模块的输出端通过一栅极电阻与一待驱动的IGBT的栅极相连,其特征在于,该噪声抑制电路包括:
电压检测电路,其输入端接所述IGBT的栅极;
下拉电路,其输入端接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
RS触发器,其R端接所述下拉电路的第一输出端,S端接所述下拉电路的第二输出端,Q端接所述输出驱动模块的输入端;
第一反相器,其输入端接所述LDMOS电平移位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端接所述RS触发器的S端;以及
第二反相器,其输入端接所述LDMOS电平移位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端接所述RS触发器的R端;
其中,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
第二PMOS管,其源极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电源,栅极接所述IGBT的栅极;
第三电阻,其一端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另一端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地;
第四NMOS管,其源极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地,栅极接所述IGBT的栅极;
第四电阻,其一端接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另一端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电源;
第三反相器,其输入端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和
或非门,其第一输入端接所述第三反相器的输出端,第二输入端接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输出端接所述下拉电路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LDMOS电平移位dv/dt噪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LDMOS电平移位模块包括:
第一电阻,其一端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电源端,另一端为所述LDMOS电平移位模块的第一输出端;
第二电阻,其一端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电源端,另一端为所述LDMOS电平移位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第一LDMOS管,其栅极接所述低压侧窄脉冲产生模块的输出端,源极接地,漏极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
第二LDMOS管,其栅极接所述低压侧窄脉冲产生模块的输出端,源极接地,漏极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LDMOS电平移位dv/dt噪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驱动模块包括:
第一PMOS管,其栅极接所述RS触发器的Q端,源极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电源端,漏极接所述输出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以及
第一NMOS管,其栅极接所述RS触发器的Q端,源极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地,漏极接所述输出驱动模块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LDMOS电平移位dv/dt噪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电路包括:
第二NMOS管,其漏极接所述RS触发器的S端,源极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地,栅极接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以及
第三NMOS管,其漏极接所述RS触发器的R端,源极接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高端浮动地,栅极接所述电压检测电路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IGBT栅极驱动芯片的LDMOS电平移位dv/dt噪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噪声抑制电路集成在所述IGBT栅极驱动芯片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4443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