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双向行驶的有轨电车单向车道结构及其设置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52277.9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3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彭庆艳;张玉;施红;赵红坡;黄晓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行驶 有轨电车 单向 车道 结构 及其 设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双向行驶的有轨电车单车道结构及其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有轨电车一般是行驶在城市道路上,是一种易受城市道路建设条件影响的轨道交通工具。并且,有轨电车往往敷设在客流密集的老城或者新城主干道上。在老城区的道路中,由于建设条件受限,不乏道路红线宽度不足的情况。对于这些红线宽度不足、无拓宽条件、公交客流聚集的道路,怎样利用最小的空间完成有轨电车和机动车通行的服务目标,为公共交通提供更快、更舒适的出行环境,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试图解决的问题。
目前,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第一是拓宽红线,拆除部分建筑,以满足有轨电车和机动车道路断面布置条件。这种方法容易破坏城市古典格局,市井氛围,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增加建设成本。第二是设置有轨电车单向循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换乘不方便,设置条件也有限制,即单向循环的空间尺度不能太大。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有轨电车单向车道进行双向行驶的结构及其设置方法,从而在道路宽度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有轨电车的双向通行,增加有轨电车的运能,缓解交通压力。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双向行驶的有轨电车单向车道结构,包括有轨电车单向车道,所述有轨电车单向车道的近路边一侧设有多个会车道,每个所述会车道之间相隔一定距离,所述会车道用于有轨电车驶入等待错车通行。
进一步地,所述会车道包括渐变段和直线段,所述直线段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渐变段,所述直线段与所述有轨电车单向车道平行,所述渐变段与所述有轨电车单向车道呈夹角相交。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可双向行驶的有轨电车单向车道结构的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道路和客流条件判断是否需要设置可双向行驶的有轨电车单向车道结构;如是,则进入步骤B,否则,判定该有轨电车单向车道无需设置为双向行驶;
B.根据有轨电车加速驶入会车道的距离、有轨电车在单向车道上平稳行驶的距离和有轨电车减速行驶出会车道的距离来计算相邻两个会车道之间的距离:L=L1+L2+L3,式中,L为相邻两个会车道之间的距离,L1为有轨电车加速驶入会车道的距离,L2为有轨电车平稳行驶的距离,L3有轨电车减速驶出会车道的距离;
C.根据有轨电车的宽度和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计算会车道的宽度;
D.根据有轨电车交通经验值确定会车道渐变段的曲线半径,根据会车道宽度和渐变段的曲线半径计算会车道渐变段的长度;
E.根据有轨电车的长度和行车安全因素的影响,确定会车道直线段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中,判断是否需要设置可双向行驶的有轨电车单向车道结构的具体方法是:当道路宽度小于30m,且单向高峰断面客流大于3500人次/小时时,则判定需要设置可双向行驶的有轨电车单向车道结构,否则,判定该有轨电车单向车道无需设置为双向行驶。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中,计算相邻两个会车道之间的距离的具体方法为:式中,V0为有轨电车平均运行车速,其单位为km/h;a0为有轨电车平均行驶加速度;式中,t平为平稳行驶时间,其单位为S;式中,v1为有轨电车在会车道上的运行车速,t0为驾驶员的感知反应时间,t1为发动机减速时间,a1为发动机减速度,a2为制动器减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平稳行驶时间的计算方法为:式中,t间为有轨电车发车间隔时间,其单位为S,t2为制动器减速时间,其单位为S。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C中,会车道的宽度的计算方法为:B=a+x+2y,式中,B为会车道的宽度,a为有轨电车的车辆宽度,x为有轨电车错车时的安全间隙,y为有轨电车与机动车道边缘之间的安全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D中,会车道渐变段的长度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Lg为会车道渐变段长度,B为会车道的宽度,R为会车处渐变段的曲线半径。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E中,会车道直线段的长度为有轨电车长度的两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22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