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射频识别的高频多协议大功率读写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0930.8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49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赵烽;金华;王宝瑛;刘克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H04B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0003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射频 识别 高频 协议 大功率 读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射频识别的高频多协议大功率读写器,其属于射频识别领域的技术,包括:射频基站电路、微控制器和调谐电路,所述调谐电路与所述射频基站电路相连,所述调谐电路连有天线;所述调谐电路和所述射频基站电路之间连有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包括串联的第一解调电路和第一放大电路,所述第二通路包括串联的第二解调电路和第二放大电路;所述射频基站电路产生的射频信号经所述调谐电路后由所述天线发出,所述调谐电路接收的信号经所述第一通路或所述第二通路传输至所述射频基站电路。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功能的高度集成,能够对采用TYPE A协议和TYPE B协议的射频卡的读写,可扩展性强,适应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射频识别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射频识别的高频多协议大功率读写器。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又称为电子标签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创新。它以无线通信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为核心,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目标的自动识别,高效地获得目标信息数据,通过与互联网等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目标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射频识别技术具有众多优点,包括识别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可以工作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寿命长,以及可以做到同时识别多个目标等。
目前射频系统主要分为低频、高频、和微波系统。低频系统的工作频率范围为30KHz~300KHz,典型的低频工作频率有125KHz和134.2KHz,低频系统的特点是射频卡内数据存储量较少,读取距离较短,天线方向性不强,低频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系统比较成熟,主要用于短距离、数据量较低的射频识别系统。高频系统的工作频率范围为3MHz~30MHz,典型的工作频率有6.75MHz、13.56MHz和27.125MHz,高频系统的特点是传输速率较高,可以传送较大的数据,天线方向性不强,高频RFID系统也是属于比较成熟且应用范围较广的系统。工作频率大于300MHz的通常称为微波系统,微波系统中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860/960MHz、2.45GHz和5.8GHz,微波系统的特点是传输速率高,读取距离远,天线有较强的方向性,微波系统主要用于长距离、数据量较大、需高速读写的场合。
在射频识别系统中,电子标签又称射频标签、射频卡或应答器。电子标签由芯片和天线构成,其中芯片由电源电路、时钟电路、调制解调电路、编解码器、控制器、存储器等功能模块组成。通常电子标签为卡片型,也有环形、纽扣型、条形、钥匙扣型等异形标签。电子标签按供电方式可分为无源电子标签、有源电子标签和半有源电子标签三种。无源电子标签作用距离较短,但使用寿命长,适用于近距离识别、移动速度不高的场合。若要增加无源电子标签的作用距离,需提高读写器的射频发射功率。有源电子标签作用距离较远,对读写器的射频发射功率要求较小,但其使用寿命取决于内部电池,一般为几年,适用于远距离识别、移动速度较高的场合。电子标签按存储方式可分为只读型电子标签、读写型电子标签。只读型电子标签在出厂后标签内所有信息都不能更改,只能通过读写器读取标签内存储的数据信息。读写型电子标签除标签内部分信息不能更改外,标签内部提供可读写的存储空间,读写器可对存储区域中的数据进行读、写或修改,当然这种读或写的过程往往存在加密与不加密两种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用于射频识别的高频多协议大功率读写器,其能够实现对各种射频卡的序列号、数据存储区块的读取,功能的高度集成,能够对采用TYPE A协议和TYPE B协议的射频卡的读写,可扩展性强,适应性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射频识别的高频多协议大功率读写器,其中,包括:
射频基站电路,所述射频基站电路用于产生射频信号;
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与所述射频基站电路相连,以控制所述射频基站电路产生射频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未经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09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