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35488.1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0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盛建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创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7/00 | 分类号: | F02B77/00;F01P11/00;F01N3/30;F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智畅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7 | 代理人: | 唐维铁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启动杆 摩托车发动机 节能减排 固定座 机油尺 冷却口 碳化硅 边盖 垫圈 发动机技术领域 发动机热量 前端外表面 花键槽 吸气孔 有机油 上端 套管 尾气 排放 | ||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包括主体与套管,所述主体的一侧靠近主体上端的位置设有冷却口,所述主体的一侧靠近主体下端的位置固定安装有机油尺与固定座,且机油尺固定安装在固定座的一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启动杆,所述启动杆的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碳化硅垫圈,所述启动杆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花键槽,所述主体的前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边盖,且边盖设置在机油尺的一侧。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设有冷却口、碳化硅垫圈与吸气孔,能够防止发动机热量损耗,并能防止启动杆损坏,还能减少尾气的排放,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发动机在使用时,排放的尾气较多,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而且发动机的节能效果不好,造成能量的浪费,因此,对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的需求日益增长。
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摩托车的发动机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发动机内部能量的损失,节能效果差,发动机的启动杆在进行发动机的启动时,与发动机不断的摩擦造成启动杆的磨损,影响发动机的使用,而且发动机排放的尾气较多,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包括主体与套管,所述主体的一侧靠近主体上端的位置设有冷却口,所述主体的一侧靠近主体下端的位置固定安装有机油尺与固定座,且机油尺固定安装在固定座的一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启动杆,所述启动杆的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碳化硅垫圈,所述启动杆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花键槽,所述主体的前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边盖,且边盖设置在机油尺的一侧,所述边盖的前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锁芯,所述主体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线路管,所述主体的上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启动机,所述套管固定安装在主体的上端靠近启动机的一侧,所述套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吸气孔,所述主体的前端靠近主体中间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螺栓,所述主体的一侧靠近固定螺栓的位置固定安装有火花塞,所述主体的前端靠近火花塞的位置设有散热片,所述主体的另一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头。
优选的,所述机油尺穿过主体的外表面深入主体的内部,且机油尺与主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冷却口的内部连接有冷却管道,冷却管道环绕在主体的内部,且冷却口的外部设有橡胶塞。
优选的,所述吸气孔贯穿套管与排气管的外表面,且套管的外表面包裹有一层锡箔纸。
优选的,所述固定螺栓的一端贯穿主体的一侧外表面,且固定螺栓的数量为若干组。
优选的,所述碳化硅垫圈固定安装在固定座的内表面,且启动杆穿过碳化硅垫圈与固定座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冷却口,可以防止发动机内部能量随热量散失,降低发动机的损耗,提高发动机的节能效果。
2、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碳化硅垫圈,能够防止启动杆在进行发动机的启动时磨损损坏,延长发动机启动杆的使用寿命,使启动杆的启动效果更好。
3、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吸气孔,可以在排气过程中吸入空气,利用排气管的余热,将尾气进行二次燃烧,降低发动机尾气的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节能减排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创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创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54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