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等间隙机器人立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26598.1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3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军;黄蓉蓉;贾小磊;钱丹;薛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振华重工电气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73 | 分类号: | B23K9/173;B23K9/235;B23K3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012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等 间隙 机器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不等间隙机器人立焊方法。
背景技术
在船舶、核电、汽车制造、压力容器、重型机械等行业中,结构件由于体积过大或者位置受限,使得变位困难,不可避免的要采用立焊技术,因此迫切需要能够满足质量需求同时达到效率要求的高效立焊技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重复定位精度也发展到了微米级,而且,不同于人工,机器人可以长时间稳定高效地重复工作,因此,众多行业开始引入机器人,机器人取代人工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焊接间隙是重工行业影响焊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焊接间隙的增大,导致焊接过程中电弧燃烧不稳定,造成断弧、熄弧现象的出现,进而出现焊缝成型不良、未熔透等焊接缺陷。
在立焊过程中,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焊接熔池和过渡金属都会向下流淌,影响焊接过程和焊接质量;工人技术不熟练以及焊接参数选用不当,会造成咬边、焊瘤、山形焊缝和焊缝表面不规则等缺陷。
由于较大的焊接工作量,传统手工焊接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生产中对效率的要求,长时间、高负荷的焊接任务以及焊接弧光、烟尘、噪音也严重影响着焊接工人的健康安全,此外,一些狭小空间内的焊接由于工人无法进入而无法完成焊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等间隙机器人立焊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等间隙机器人立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焊前准备;步骤二,焊前清理;步骤三,焊前预拼装;步骤四,焊接;步骤五,焊后处理。其中,步骤四采用立向上焊的方式,焊枪上倾角15°,与工件夹角45°,焊丝的干伸长度为18mm,焊接电流为160-180A,一元化焊接模式,机器人摆动模式为正弦摆动,摆动频率为1.8Hz,摆幅为3-5mm,左右停留时间为0.6s,保护气流量为15-20L/min,焊接速度为130mm/min。
进一步地,步骤一进一步包括:选用发那科机器人;选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进行焊接,保护气选用99.99%的CO2气体,焊丝选用ER50-2,直径1.2mm焊丝;选用Q235钢,厚度为8mm。
进一步地,步骤二进一步包括:清除待焊接件表面的积水,保证待焊接件表面干燥;清除待焊接件表面的污物。
进一步地,步骤三进一步包括:按照图纸要求将钢板吊装到位;保证待焊件间隙为0-5mm;进行点焊固定,点焊的长度为20mm,根据焊接结构件的大小适当增减点焊数量。
进一步地,步骤五进一步包括:对存在焊接缺陷的焊缝进行打磨人工补焊,并清理飞溅物;检查焊缝外观,进行X射线探伤;用火焰或机械校正影响质量及外观的焊接变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不等间隙机器人立焊方法可以包容0-5mm的焊接间隙,并且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立焊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不等间隙机器人立焊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1,本发明公开一种不等间隙机器人立焊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焊前准备
①焊接机器人的选择,选用发那科(FANUC)机器人;
②焊接方式及焊接材料的选择,选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进行焊接,保护气选用99.99%的CO2气体,焊丝选用ER50-2,直径1.2mm焊丝;
③待焊件母材的选用,选用Q235钢,厚度为8mm。
S2:焊前清理
①清除待焊接件表面的积水,保证待焊接件表面干燥;
②清除待焊接件表面的锈迹、油污等污物。
S3:焊前预拼装
①按照图纸要求将钢板吊装到位;
②保证待焊件间隙为0-5mm;
③采用手工焊接的方式进行点焊固定,点焊的长度为20mm,根据焊接结构件的大小适当增减点焊数量;
④点焊的高度和宽度不得超过之后焊缝的尺寸,应当成为之后焊缝的一部分,弧坑应填满,对于不方便点焊的部位,可在背面点焊,当正面焊好后应将背面的点焊割掉,点焊焊缝有裂纹是必须割掉重焊。
S4:焊接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振华重工电气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振华重工电气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65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旋转式布料器的再分布器
- 下一篇:一种滚筒式造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