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脉冲噪声环境下MSK信号调制参数估计方法及通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45153.7 | 申请日: | 201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93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兵兵;张俊林;刘明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H04L27/14;H04B7/185;H04B1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长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7 | 代理人: | 黄伟洪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脉冲 噪声 环境 msk 信号 调制 参数估计 方法 通信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非高斯噪声环境下通信信号调制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脉冲噪声环境下MSK信号调制参数估计方法;对接收到的MSK信号做非线性变换,并计算广义二阶循环统计量;提取广义二阶循环统计量特定时延截面,并通过自适应双阈值进行循环频率检测,得到循环频率集合;利用循环频率集合中相邻循环频率的间距完成调制频率间隔估计,根据MSK信号调制指数实现符号周期估计。本发明在脉冲噪声环境下,当混合信噪比高于‑1dB时,本发明的MSK信号的调制频率间隔和符号周期估计的均方根误差接近0。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高斯噪声环境下通信信号调制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脉冲噪声环境下MSK信号调制参数估计方法。
背景技术
最小频移键控(Minimum-Shift Keying,MSK)信号是一种包络恒定、相位连续,且调制指数等于1/2的频移键控信号。MSK信号具有频带利用率高、带外辐射小、抗码间串扰和信道噪声干扰性能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领域。随着MSK信号的广泛应用,其参数估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符号速率和调制频率间隔作为MSK信号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这两个参数的盲估计问题一直是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MSK信号的参数估计问题,已经提出了多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其中,基于循环谱的MSK信号参数盲估计方法,在中低信噪比条件下有着良好的参数估计性能,但该方法需要估计循环谱密度,使得算法计算复杂度高(郑鹏,张鑫,刘锋,等.基于循环谱的MSK信号盲检测与参数估计[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2,10(3):350-354.)。基于小波变换的MSK信号符号速率盲估计方法,无需获取信号先验信息即可进行码速率估计,但该方法存在最优小波变换尺度不易选取的缺陷,导致算法普适性差,且在低信噪比下估计性能退化(郜宪锦,基于小波变换的MSK信号码速率盲估计[J].电子科技,2015,28(1):140-142.)。基于延迟相乘和小波变换的带通MSK信号符号速率估计方法,以及基于平方律和一阶循环矩子集的频率估计方法,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估计性能,但该方法需要进行联合处理导致算法整体计算量较大(郑文秀.MSK信号的参数估计[J].电路与系统学报,2011,16(2):23-27.)。上述方法均假设信道环境噪声服从高斯分布,但在工程应用中,实际噪声通常具有明显的脉冲特性,如水下冲击噪声、大气噪声等,由于这类脉冲噪声的影响,高斯噪声环境下的MSK信号参数估计方法性能严重退化。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高斯噪声假设下的MSK信号调制参数估计方法在脉冲噪声环境下性能严重退化。此外,从现有的公开文献来看,鲜有文献提及脉冲噪声环境下MSK信号调制参数估计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脉冲噪声环境下MSK信号调制参数估计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脉冲噪声环境下MSK信号调制参数估计方法,所述脉冲噪声环境下MSK信号调制参数估计方法对接收到的MSK信号做非线性压缩,并计算广义二阶循环统计量;提取广义二阶循环统计量特定时延截面,通过自适应双阈值进行循环频率检测,得到循环频率集合;利用循环频率集合中相邻循环频率的间距完成调制频率间隔估计,根据MSK信号调制指数实现符号周期估计。
进一步,所述脉冲噪声环境下MSK信号调制参数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接收到的MSK信号进行采样,进行非线性变换,计算广义二阶循环统计量;
步骤二,提取广义二阶循环统计量的特定时延截面Gr(0,ε),利用自适应双阈值方法对Gr(0,ε)进行循环频率检测,得到循环频率集合Υ;
步骤三,利用循环频率集合Υ计算载波频率间隔fΔ,并根据调制指数h=1/2计算符号周期Tb。
进一步,所述广义二阶循环统计量Gr(τ,ε)定义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中电科西电科大雷达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51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