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自动引导车的自动充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43455.0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1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潘显成;王勇;李黎明;刘济海;胡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34114 | 代理人: | 徐伟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自动 引导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引导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引导车的自动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导引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英文缩写是AGV,AGV车辆是指具有磁条,轨道或者激光等自动导引设备,沿规划好的路径行驶,以电池为动力,并且装备安全保护以及各种辅助机构(例如移载,装配机构)的无人驾驶的自动化车辆。通常多台AGV与控制计算机、导航设备、充电设备以及周边附属设备组成AGV系统,其主要工作原理表现为在控制计算机的监控及任务调度下,AGV可以准确的按照规定的路径行走,到达任务指定位置后,完成一系列的作业任务,控制计算机可根据AGV自身电量决定是否到充电区进行自动充电。而可靠自动充电装置设计过程中具有三大难点:一是充电电流大,正负极充电电流可达200安培,对充电装置的绝缘防护要求高;二是需要连接的线路多,由于电池与充电机之间需要进行通信,加上连接确认等额外功能,需要连接的线路可达六条左右;三是对接精度要求高,现有比较先进的AGV导航技术可实现±5mm的停准精度,这就要求自动充电装置能够在±5mm的范围内实现可靠的物理对接。
现有的自动充电装置多采用触片和电极之间滑入、滑出的方式来实现电路的接通和断开。如图11所示,现有的自动充电装置包括下绝缘板5和上绝缘板6。上绝缘板6固定于车体下侧,上绝缘板6下侧设有两个电极支架61,两电极支架61上分别设有电极62和两个弹簧63,电极62上铆固有与蓄电池连接的电线;下绝缘板5上设有两根铜条51,下绝缘板5固定于地面,铜条51上铆固有与充电机连接的电线。充电时AGV车辆带动电极62与地面铜条51连接,连接时弹簧63压缩使电极62与铜条51产生一定正压力,保证接触可靠。这种结构有两个缺陷:一是电极与电极之间一般需一字排开,如需建立的连接较多则在宽度方向尺寸很大,不适合需要建立多路连接的充电(如锂电池);二是这种充电结构的车载端一般固定于车底,对于车底结构复杂的车辆(如托盘堆垛车)并不适用;三是地面导片裸露在外,且一直处于通电状态,若有其他导体落在铜条51上将会产生较大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不适合需要建立多路连接的充电、车载端固定于车底不利于特殊车辆的安装和地面电极裸露在外,且一直处于通电状态的不安全因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引导车的自动充电装置。
一种用于自动引导车的自动充电装置,包括充电车载端1和充电地面端,所述充电车载端1设有与车载蓄电池连接的电极,并安装在车体4上,所述充电地面端设有与充电电源连接的电极,并被固定在底面上。
所述充电车载端1设有两个车载大电极11、四个车载小电极12、车载绝缘板13和车载电极支架14,所述车载大电极11和车载小电极12安装在车载绝缘板13上,四个车载小电极12呈田字形分布,四个车载小电极12的两侧分别布置一个车载大电极11,所述车载绝缘板13安装在车载电极支架14上,并通过车载电极支架14与车体4连接。
所述充电地面端设有充电地面端上座2和充电地面端下座3,所述充电地面端下座3设有滑块35,且充电地面端下座3通过四根膨胀螺栓37固定在底面上,所述充电地面端上座2设有与充电车载端1的两个车载大电极11、四个车载小电极12相对应的电极总成21,还设有两块竖直且平行布置的滑动支架板26、行程开关22和插座23,所述插座23将电极总成21连接到充电电源上,所述滑动支架板26上安装电极总成21,并通过滑动支架板26连接到滑块35上,使得充电地面端上座2在充电地面端下座3上滑动。自动引导车自动充电时,依据规划好的导引路线驶入自动充电位置,所述充电车载端1的两个车载大电极11和四个车载小电极12推动电极总成21的两个地面大电极214和四个地面小电极215,进而推动充电地面端上座2在充电地面端下座3上滑动,并触发行程开关22,充电车载端1的电极与电极总成21上的电极对应接通,且与车载电控装置连接,自动引导车驻车并自动充电。
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车载大电极11和车载小电极12与电极总成21接触端均为圆柱,所述车载大电极11和车载小电极12的圆柱形的直径比车载小电极12上的对应的电极直径大5~10mm,确保自动引导领驶入自动充电位置出现误差时也能确保对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34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