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耳蜗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869123.2 申请日: 2017-09-22
公开(公告)号: CN107585735B 公开(公告)日: 2019-10-29
发明(设计)人: 刘景全;包步峰;吉博文;杨斌;陈翔;王晓林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交通大学
主分类号: B81B1/00 分类号: B81B1/00;B81C1/00;A61N1/05;A61N1/36
代理公司: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代理人: 徐红银
地址: 20024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人工 耳蜗 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耳蜗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人工耳蜗电极设有屏蔽电极点之间串扰的结构,屏蔽电极点之间串扰的结构是指每一个电极点被地线包围,每个电极点之间互相屏蔽,每一个电极点和地线之间的电场均匀分布于该结构之间,保证了相邻电极点之间不会出现串扰。所述方法是在衬底上先做一层牺牲层,在其上旋涂一层聚合物,在聚合物上溅射一层金属为金属层,在制作这一层时将电极点的周围包围一圈,作为地线,最后再做一层聚合物做绝缘层,并将电极释放,最后用PDMS进行封装。本发明工艺简单易实现、易与微加工工艺相结合,减小电流的扩散,使得电场分布集中于电极点和地线之间,减小相邻电极点之间信号发生串扰,提高刺激区域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入式电极领域的一种基于MEMS技术领域的器件加工工艺,具体的,涉及一种人工耳蜗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耳朵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器官,从结构上主要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任一结构的病变都对导致耳聋现象,我国则更是耳聋患者大国,听力障碍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此人工耳蜗技术越来越被科学家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此基础展开。

人工耳蜗是优于助听器的一种植入式设备,它的出现使得先天性耳聋的儿童以及中老年耳聋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获得听力。听力产生的原理是声波从外耳经中耳到达耳蜗,将声信号转换为神经电信号传递至大脑的听觉中枢,大多数重度听力损伤病例的主要病因是上述耳蜗声电转换功能损伤。人工耳蜗正是跨越了这一转换过程,而直接用一定编码的电脉冲来刺激听觉神经。也就是说,人工耳蜗实现了模拟和替代了部分内耳的听觉功能。

目前人工耳蜗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在静态条件下或者安静条件下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随着生物医学技术、仿生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患者,患者希望能够感知更丰富的声音世界,并且能接受对有音调的语音信号如汉语甚至语音信号的传递。因此,减小电流的扩散效应,减小电极点之间信号的串扰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电流的扩散效应是目前人工耳蜗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该效应会导致电极之间的相互干扰、引起信号失真并限制了可植入电极的数目,且由于电场之间的相互干扰导致电极分布不能过密,这严重影响了设计电极结构的布局,相邻电极点之间的串扰严重干扰了刺激的准确性,进而严重影响信号获取的准确性。

经检索,Jeong Hun Kim,Inho Song,Seung Min Lee等人在《An Electroplating-Free and Minimal Noise Polyimide Microelectrode for Recording Auditory EvokedPotentials From the Epicranius》(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VOL.60,NO.12,DECEMBER 2013)中描述了一种使用光敏型聚酰亚胺作为基底材料的16通道脑电极微电极阵列,描述了一种减小信号串扰的方法,在每两根导线之间布置一根地线,即一共16根导线和16根地线,但是该技术没有保证电极点在刺激时候相邻电极点之间信号串扰的问题,即不能保证精确的刺激和信号记录。

康晓洋等在《Sputtered iridium oxide modified flexible parylenemicroelectrodes array for electrical recording and stimulation of muscle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225(2016)267–278)中设计出一种电极点被8个参考电极点即地电极点包围,这种做法使得电极点附近电流密度最大,并且能够有效的将电流分布有效的控制在电极点和地电极点之间。但是由于8个电极点之间分布较开,不能很好的形成一个屏蔽作用。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91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