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拮抗hnRNPU蛋白RNA结合活性的多肽HIP-20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02024.2 | 申请日: | 2017-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77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童强松;郑丽端;宋华杰;杨枫;方二虎;王晓静;叶霖;李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C07K7/08 | 分类号: | C07K7/08;C07K19/00;A61K38/10;A61K47/6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泰山北斗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50 | 代理人: | 程千慧 |
地址: | 430022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拮抗 hnrnpu 蛋白 rna 结合 活性 多肽 hip 20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拮抗hnRNPU蛋白RNA结合活性的多肽及其应用,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还涉及一种抗肿瘤多肽及其应用,所述抗肿瘤多肽包括肿瘤细胞杀伤结构域和穿膜结构域,肿瘤细胞杀伤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的抗肿瘤多肽的穿膜结构域本身没有细胞毒性,但连接肿瘤细胞杀伤结构域后,有明显的抑制肿瘤增殖、迁移侵袭的效应。本发明的抗肿瘤多肽,不仅可以单独作为抗肿瘤的生物治疗药物,还有望结合其他治疗方式来抑制肿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肿瘤靶向治疗领域,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可拮抗hnRNPU蛋白RNA结合活性的多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肿瘤是世界范围内的医学难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常规的肿瘤治疗药物往往组织特异性差,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带来损伤,造成很大的副作用,给肿瘤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特异性高、疗效显著的肿瘤靶向性多肽药物的研发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肿瘤靶向多肽是指能够靶向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特定分子的一类活性多肽,是目前认为最理想的肿瘤靶向性治疗手段。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肿瘤靶向性多肽具有以下优势:1.良好的组织穿透性,极易进入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2.生物活性高,特异性强,免疫原性低和毒性反应相对较弱;3.血浆清除速度快,在体内不易产生蓄积;4.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与体内靶标的亲和性较高;5.易于化学合成。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努力寻找靶向肿瘤特异性分子的短肽,以达到靶向肿瘤的目的。
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s)是一组RNA结合蛋白,参与肿瘤发生、病毒感染、细胞凋亡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其中,hnRNPU是分子量最大的磷酸化蛋白质,在基因的转录、定位和表达特别是性染色体的表观失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nRNPU多以DNA/RNA蛋白复合物形式参与细胞功能调节,且其支架结合区能够增强转录因子的功能,调控基因的转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hnRNPU蛋白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通过与体内非编码RNA的结合参与肝癌、肺癌的侵袭转移。尽管已经有许多新型抗肿瘤多肽的报道,其中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但是,针对hnRNPU蛋白的抗肿瘤多肽尚无报道。
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既能靶向肿瘤细胞,又能高效入胞的新型多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发明人深入研究了hnRNPU蛋白的作用机制,发现hnRNPU通过其RGG结构域与长链非编码RNA(LOC101927219)相互结合从而促进下游癌基因或者阻遏抑癌基因的转录。阻断hnRNPU蛋白RGG结构域与lncRNA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有效阻遏肿瘤进展。
基于该研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拮抗hnRNPU蛋白RNA结合活性的多肽,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实验证明,该多肽可竞争性拮抗促癌基因hnRNPU与LncRNA的结合,并在细胞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可拮抗hnRNPU蛋白RNA结合活性的多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抗肿瘤多肽,其包括肿瘤细胞杀伤结构域和穿膜结构域,所述肿瘤细胞杀伤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优选地,所述穿膜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优选地,所述穿膜结构域连接于所述肿瘤细胞杀伤结构域的N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抗肿瘤多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抗肿瘤多肽的穿膜结构域本身没有细胞毒性,但连接hnRNPU的RNA结合活性肽段后,在细胞水平可观察到明显的肿瘤抑制效应。本发明的抗肿瘤多肽,不仅可以单独作为抗肿瘤的生物治疗药物,还有望结合其他治疗方式来抑制肿瘤。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20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