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闪存误码率的编、解码器和编、解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25340.4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900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冯丹;童薇;刘景宁;纪少彬;刘传奇;张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1/10 | 分类号: | G06F11/10;G11C29/42;G11C16/34;G11C16/08 |
代理公司: | 42201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廖盈春;李智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闪存 误码率 解码器 解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闪存误码率的编、解码器和编、解码方法,属于闪存芯片编译技术领域。本发明编码器在写数据时,判断写入热数据中“1”的个数是否超过半数,是则翻转热数据后写入闪存;判断写入冷数据中高页数据中“1”或低页数据中“0”的个数是否超过半数,是则翻转冷数据后写入闪存;本发明解码器在读数据时,分析读数据的翻转状态,若翻转状态中“1”的个数超过半数,则将读数据进过翻转后输出;否则直接输出读数据。本发明还是实现了一种降低闪存误码率的编、解码方法。本发明技术方案降低了闪存中数据的出错概率,降低原始误码率,为现有纠错码方案提供更准确的输入,提高译码成功率,从而进一步提高闪存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闪存芯片编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降低闪存误码率的编、解码器和编、解码方法。
背景技术
NAND闪存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具有体积小,存储密度高,耗电量低,读写较快等优点,适合大容量存储,在存储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NAND闪存的尺寸越来越小,每个单元存储的数据位也越来越多,这虽然提高了数据的存储密度,但是也使得闪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越来越低,误码率越来越高。
闪存中的错误类型主要由四种:擦除错误(Erase Error)、编程干扰 (ProgramInterference Error)、读错误(Read Error)和保留错误(Retention Error)。其中擦除错误、编程干扰和读错误分别来自擦除、写和读三种闪存基本操作,保留错误由闪存浮栅层中电子泄漏引起。闪存中数据主要受到编程干扰和保留错误影响。数据刚写入闪存中时,主要受编程干扰影响,随着数据在闪存中保留时间的增加,受到保留错误的干扰越来越严重。在一段时间后,保留错误的影响超过编程干扰,成为闪存中数据错误的主要来源。所以对于更新热度高的热数据,主要受到编程干扰影响,对于更新热度低的冷数据,主要受到保留错误影响。
如图1所示,在多层闪存(MLC NAND Flash)中,一个存储单元存储 2bit数据,存储单元浮栅层中电子数目变化会引起阈值电压变化,根据存储单元阈值电压的大小,可以把存储单元分为ER、P1、P2和P3四个状态,分别代表11、10、00和01四种数据。11状态为原始状态,此时存储单元浮栅层中没有电子,随着电子数目增加,阈值电压往后变化。每个状态的两个位属于不同的两个页,前面的位称为低位,属于低页数据,后面的位称为高位,属于高页数据。对于MLC的保留错误,主要由存储单元中的电子泄露引起,存储单元中的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引起电子泄露,所以P2和P3 状态更容易发生保留错误。对于MLC中的编程干扰,主要由于存储单元中注入了过多的电子引起,存储单元中的电子数越少受到编程干扰的影响越严重,所以ER和P1状态更容易发生编程干扰。
在MLC NAND Flash实测中,保留错误中P3→P2和P2→P1占主要比例,分别是46%和44%;编程干扰中ER→P1和P1→P2占主要比例,分别是70%和24%。对于保留错误,01→00和00→10占主要部分,其中01 →00发生高位错误,错误状态高位为1;00→10发生低位错误,错误状态低位为0。所以闪存单元中高位为1或低位为0的状态更容易受到保留错误影响。对于编程干扰,11→10和10→00占主要部分,其中11→10发生高位错误,错误状态高位为1;10→00发生低位错误,错误状态低位为1。所以闪存单元中高位为1或低位为1的状态更容易受到编程干扰影响。
归纳可知,对于更新热度较高的热数据,主要受到编程干扰影响,高页数据或低页数据为1出错概率较高;对于更新热度较低的冷数据,主要受到保留错误影响,高页数据为1或低页数据为0的出错概率较高,如图2所示。
现有技术提高闪存可靠性的方案主要是用纠错码,比如采用LDPC码或BCH码对闪存中的出错数据进行纠错,但是不能降低闪存中数据的出错概率,不能降低原始误码率。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53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