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滑轨梁式重物移位装置及移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65737.9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34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俊;蔡婷玉;张代刚;何明春;李良;魏青;任自华;黄宝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机国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44 | 分类号: | E02D27/44 |
代理公司: | 上海宣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8 | 代理人: | 刘君 |
地址: | 201302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轨 重物 移位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双滑轨梁式重物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抬升装置、滑轨(12)、钢架(13)、拉索(14)和拉动装置,所述滑轨(12)和拉索(14)为两根,每根滑轨(12)两侧具有限位槛(121),所述抬升装置为两组,所述钢架(13)与滑轨(12)垂直布置,所述两组抬升装置分别与钢架(13)两端固定连接,并置放于双侧滑轨(12)上可沿滑轨(12)滑动,抬升装置位于限位槛(121)之间,所述拉索(14)的一端与抬升装置相连,另一端与拉动装置相连;所述重物(16)被固定悬吊于钢架(13)上后,所述抬升装置将重物(16)抬离地面,所述拉动装置通过拉索(14)拉动抬升装置、钢架(13)和重物(16)水平移动;所述抬升装置为千斤顶组(11),所述拉动装置为两台与两根拉索(14)分别相连的卷扬机(15);水平移动过程中,当千斤顶组(11)与滑轨(12)的位置发生偏移时,通过两台卷扬机(15)不同步拉伸或微调单侧千斤顶组(11)标高措施,随时校正千斤顶组(11)与滑轨(12)的限位槛(121)的距离;所述每组千斤顶组(11)至少包括两台千斤顶(111),还包括固定于千斤顶(111)顶部的支撑梁(112)、底部的连接板(113)和中部的钢抱箍(114),所述千斤顶(111)通过螺栓(115)与支撑梁(112)和连接板(113)相连,并由钢抱箍(114)抱紧,所述支撑梁(112)采用两侧设有加劲板的I字型或H字型轧制型钢或焊接型钢,所述连接板(113)底部粘贴聚四氟乙烯板(116);所述钢架(13)由两根平行的主梁(131)和连接两根主梁(131)的至少两根次梁(132)组成,所述主梁(131)和次梁(132)由箱型截面钢焊接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滑轨梁式重物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根滑轨(12)两侧的限位槛(121)之间的距离比连接板(113)的宽度大4cm。
3.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双滑轨梁式重物移位装置对设备基础进行移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拟移位设备基础周边的场地进行踏勘,确定滑轨(12)及卷扬机(15)布置位置;
步骤2:获取设备基础重量、基础埋深、地基承载力数据;
步骤3:根据已确定的滑轨(12)距离及需移位的设备基础重量,设计千斤顶组(11)、钢架(13)、拉索(14)和卷扬机(15)的型号及组成;
步骤4:根据千斤顶组(11)的底部连接板(113)宽度、地基承载力以及设备基础起吊高度信息,综合确定滑轨(12)的各项参数,包括滑轨(12)基础的具体尺寸、标高、限位槛(121)距离;
步骤5:进行滑轨(12)铺设及设备基础新位置下混凝土垫层的施工;
步骤6:进行千斤顶组(11)、钢架(13)工厂预拼装,满足要求后分拆为部件运至施工现场;
步骤7:将设备基础与钢架(13)固定连接;
步骤8:将千斤顶组(11)、滑轨(12)、钢架(13)、拉索(14)和卷扬机(15)现场连接组装;
步骤9:开始位移操作,同步对各千斤顶(111)下达抬升指令,均匀地将设备基础吊起;
步骤10:同步对卷扬机(15)下达拉动指令,通过拉索(14)的收紧,设备基础与千斤顶组(11)、钢架(13)一起向前水平移动;
步骤11:当设备基础水平移动到目标位置并校准后,同步对各千斤顶(111)下达复位指令,均匀地将设备基础放下;
步骤12:待设备基础移位施工验收完成后,拆除整套装置,基坑按要求回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双滑轨梁式重物移位装置对设备基础进行移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滑轨(12)的铺设方法为,填土压实后,浇筑条形混凝土地基,上铺不锈钢板,移位时在不锈钢板上抹油增加滑动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双滑轨梁式重物移位装置对设备基础进行移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的连接方法为,在设备基础上通过植筋方式新增埋件,埋件与钢架(13)的主梁(131)可靠焊接,埋件位置、数量需通过计算确定,满足各埋件吊点合力中心与设备基础重心基本接近的原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机国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机国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573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