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驱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利用控制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52326.6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3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高维;阎备战;李元伟;王华;宋昕;刘积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8 | 分类号: | B60W30/18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吴敏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驱动 能量回收 汽车制动 制动能量 制动状态 储气罐 汽车 空气压缩机 能源利用率 行驶安全性 传统柴油 动力汽车 空调风机 冷却风扇 汽车行驶 热量形式 硬件结构 再利用 触发 充气 滑行 制冷 能耗 发动机 汽油 空调 回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驱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利用控制方法及装置,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当汽车处于滑行或制动状态时,同时控制空气压缩机对储气罐进行充气,控制空调降低制冷温度,提高空调风机转速,控制提高发动机的冷却风扇的转速。本发明实现了在不增加、改变过多硬件结构的情况下,以较低的成本将传统柴油、汽油等常规动力汽车的制动能量以多种方式进行回收再利用,避免制动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失,降低了汽车的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提高汽车的经济性能,同时提高了触发制动状态下的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燃机驱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利用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制动能量回收利用技术已经在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汽车上进行了广泛的利用,对整车的节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传统柴油机、燃气机等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上,受限于汽车本身的构造系统,对制动能量的利用很少或者没有利用。在当前的市场下,传统汽车目前仍然处于主流的地位,市场对于传统汽车的节能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是一种亟需的需求。
汽车在下坡或者制动时,为了保证目标车速,整车速度一般通过松开油门、刹车或者辅助制动进行控制,能量损失一般以热量的型式散失。现有技术中,通常会采用一种单一的回收利用方式来将制动能量进行回收或者再利用,但是该方法制动能量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驱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利用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动能量通过单一方式进行回收利用时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内燃机驱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利用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当汽车处于滑行或制动状态时,同时控制空气压缩机对储气罐进行充气,控制空调降低制冷温度,提高空调风机转速,控制提高发动机的冷却风扇的转速。
进一步地,通过判断汽车的车速大小和油门开度来判断汽车是否处于滑行或制动状态:当汽车的车速不为0且油门开度为0时,汽车处于滑行或制动状态。
进一步地,控制空气压缩机对储气罐进行充气前,还包括判断储气罐压力是否小于最大设定气压的步骤:若小于最大设定气压,则控制空气压缩机对储气罐进行充气。
进一步地,控制空调降低制冷温度,提高空调风机转速前,还包括判断空调开关是否处于开启状态的步骤:若空调处于开启状态,则控制空调降低制冷温度,提高空调风机转速。
进一步地,控制提高发动机的冷却风扇的转速前,还包括判断发动机的冷却水温是否高于设定温度的步骤:若高于设定温度,则控制提高发动机的冷却风扇的转速。
进一步地,控制空调降低制冷温度,提高空调风机转速后,还包括判断油门开度是否为0的步骤:若油门开度为0,则空调恢复至原设定状态。
进一步地,控制提高发动机的冷却风扇的转速后,还包括判断油门开度是否为0的步骤:若油门开度为0,则发动机的冷却风扇恢复至由发动机的冷却水温信号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一种内燃机驱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利用控制装置,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控制器采样连接传感器;
所述传感器用于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采集汽车是否处于滑行或制动状态的状态信息;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当汽车处于滑行或制动状态时,同时控制空气压缩机对储气罐进行充气,控制空调降低制冷温度,提高空调风机转速,控制提高发动机的冷却风扇的转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23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