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巴氏杆菌培养基及其制备鉴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07848.4 | 申请日: | 201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0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郅永伟;李振海;薛家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东达獭兔循环产业研究院;内蒙古东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Q1/04;C12R1/01 |
代理公司: | 11453 北京名华博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冬梅;苗源 |
地址: | 014300 内蒙古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内蒙;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杆菌 培养基 及其 制备 鉴别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巴氏杆菌培养基,该巴氏杆菌培养基括动物肉粉、NaCl、血液、甘露醇以及水,还包括抑菌剂、指示剂以及显色剂。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巴氏杆菌培养基,可以保证巴氏杆菌的良好生长,添加抑菌剂抑制了杂菌生长,添加指示剂与显色剂可以有效的鉴别巴氏杆菌,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速度。本发明还提供巴氏杆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兽医微生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巴氏杆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此巴氏杆培养基进行巴氏杆菌的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巴氏杆菌为獭兔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巴氏杆菌病是引起9周龄至6月龄的兔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巴氏杆菌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从几小时到5天或更长。在獭兔养殖中,很难通过临床症状对巴氏杆菌病原菌导致的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导致用药不对症,造成獭兔的大量死亡。只有进行细菌学检查,找出病原菌才能最后确诊是否是巴氏杆菌病原菌导致的疾病,因此病原菌的快速分离与鉴别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优方法。
目前并没有一种针对巴氏杆菌分离及鉴定的标准方法,无法快速便捷的对巴氏杆菌进行分离与鉴别。被相关技术人员广泛接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含血清血红素的普通肉汤培养基划线纯化,利用胆硫乳琼脂(DHL)培养基和相关的生化管或PCR技术进行鉴别;二是使用加血的马丁肉汤培养基划线纯化,利用DHL培养基和相关的生化管或PCR技术进行鉴别,但是这两种方法存在以下弊端:
一方面,上述两种方法中使用的培养基,并不是针对巴氏杆菌分离及鉴定使用的,其选择性较弱。
另一方面,针对培养基中的细菌分子进行的生化管或PCR等常规检测鉴别技术步骤繁琐,耗时较长,成本过高。例如,目前常用的PCR鉴别技术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在细菌基因组中,编码16S rRNA的rDNA基因具有良好的进化保守性,适宜分析的长度(约为1540bp),以及与进化距离相匹配的良好变异性,所以成为细菌分子鉴定的标准标识序列。但是这种基于DNA片段分子进行的PCR鉴别技术价格昂贵,操作过程复杂,大大降低检测速度。
因此,为了快速有效的分离鉴别巴氏杆菌,提供一种能够针对巴氏杆菌进行快速分离及鉴定、且成本较低的培养基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技术领域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面描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巴氏杆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此培养基进行巴氏杆菌的鉴别方法。该巴氏杆菌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肉粉为巴氏杆菌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加入抑菌剂抑制杂菌生长,通过指示剂与显色剂的联合使用更加快速准确的鉴别巴氏杆菌。本发明中的巴氏杆菌培养基保证了巴氏杆菌的良好生长,抑制了杂菌的生长,并且可以有效的鉴别巴氏杆菌,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速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巴氏杆菌培养基,所述巴氏杆菌培养基包括动物肉粉、NaCl、血液、甘露醇以及水;其中,各组分的含量为:
其中,所述巴氏杆菌培养基还包括抑菌剂,所述抑菌剂含量为0.005~0.015g。
其中,所述巴氏杆菌培养基还包括指示剂与显色剂,所述指示剂含量为0.3~0.7g,所述显色剂含量为2~5mL。
其中,所述巴氏杆菌培养基包括动物肉粉、NaCl、血液、甘露醇、水、抑菌剂、指示剂以及显色剂;其中,各组分的含量为:
其中,所述抑菌剂包括万古霉素,所述指示剂包括硫代硫酸钠与硫酸亚铁,所述显色剂包括中性红;所述动物肉粉为兔肉粉,所述血液为兔鲜血。
其中,所述硫代硫酸钠与所述硫酸亚铁的比为3:2。
其中,所述巴氏杆菌培养基还包括琼脂,所述琼脂15~25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东达獭兔循环产业研究院;内蒙古东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内蒙古东达獭兔循环产业研究院;内蒙古东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78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