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机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560832.2 | 申请日: | 2017-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0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 发明(设计)人: | 井出勇治;平出敏雄;菊地敬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2P5/74 | 分类号: | H02P5/74;H02P27/08;G01R2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鹿屹;李雪春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具备:用于检测多个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的绝缘电阻值检测部;以及与所述多个电动机分别对应设置的、输出直流电压的多个电源,所述绝缘电阻值检测部在检测所述多个电动机中的特定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时,在将与所述特定电动机对应的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施加于地线、并将其他电源的输出电压施加于与所述其他电源对应的所述电动机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特定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伺服电动机由包含逆变器的电动机控制装置驱动,在机床等上使用。机床等采用切削液进行加工的机械,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切削液附着在电动机上。而且,有些切削液还进入电动机内部,使电动机的绝缘劣化。电动机的绝缘劣化逐渐严重后,最终电动机会接地。如果电动机接地,则会产生漏电开关跳闸或电动机控制装置破损,从而引起系统失灵。系统失灵会给工厂的生产线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考虑预防维护,需要能检测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的装置。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29704号的课题是在以往的电动机驱动装置中,由于经过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元件流出的漏电流,使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的测定精度降低。所述公报公开了以下的技术(参照摘要)。所述公报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对交流电压进行整流的整流电路(3)、将直流电压用电容器(41)平滑化的电源部(4)、逆变器部(5)、电流检测部(7)、电压检测部(8)、第二开关(9)以及绝缘电阻值检测部(10)。逆变器部(5)通过将直流电压用半导体开关元件转换为交流电压,驱动电动机。电流检测部(7)测定流入电阻器(71)的电流值,所述电阻器(71)一端连接电动机的绕组,另一端连接电容器的一方的端子。电压检测部(8)测定电容器的电压值。第二开关(9)将电容器的另一方的端子接地。绝缘电阻值检测部(10)采用在第二开关关闭的状态和第二开关接通的状态的两个状态下测定的2组电流值和电压值,检测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69479号的课题是提供在高温中也不受半导体开关元件的漏电流的影响而能测定电动机的准确绝缘电阻值的电动机驱动装置。所述公报中公开了以下的技术(参照摘要)。所述公报的电动机驱动装置具有转换器部、电源部、多个逆变器部、将电容器接地的第二开关、测定电容器和大地之间流通的电流的电流检测部、测定电容器的电压的电压检测部以及绝缘电阻值检测部。多个逆变器部利用连接在电容器和电动机绕组之间的上臂开关元件以及连接在电容器和电动机绕组之间的下臂开关元件,将直流转换为交流,驱动多个电动机。绝缘电阻值检测部采用在将连接测定对象的电动机绕组的开关元件接通、并将连接测定对象以外的电动机绕组的开关元件接通的状态下测定的电流值和电压值,检测多个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77695号的课题是在不使用平滑电容器的情况下检测出电动机的绝缘电阻的劣化。所述公报公开了以下的技术(参照摘要)。平滑电容器成为未充电状态时,将逆变器部21内的下臂开关元件SW6和检测开关32连接。这样,将低电压源33作为起电部,可以形成地线G、3相交流电动机4、逆变器部21的下臂开关元件SW6、负侧的直流总线N、检测电阻31和A/D转换器34的闭合电路。通过用检测电阻31和A/D转换器34检测流入所述闭合电路的闭合电路电流Ic,能检测3相交流电动机4的绝缘电阻的劣化。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29704号的技术是使用电容器的电压,采用分别在第二开关(9)接通的状态和第二开关(9)断开的状态下测定的2组的电流值和电压值,检测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在同文献中,在驱动多个电动机时,也同样,通过对各电动机同时测定在分别将第二开关(9)接通的状态和将第二开关(9)断开的状态下的电流值和电压值,求出各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可是,驱动多个电动机时,由于正侧母线、负侧母线和地线在电动机间共通,因此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洋电气株式会社,未经山洋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08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