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6276.5 | 申请日: | 2013-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34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藤代直树;松下正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7/18 | 分类号: | B60L7/18;B60W10/26;B60K6/44;B60W20/00;B60W10/06;B60K6/46;B60L50/16;B60W10/08;B60K6/5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车辆 | ||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其具有蓄电器、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和控制车辆的行驶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蓄电器的充电率和车辆的制动力,将再生能量的利用方式决定为第1方式和第2方式中的任意方式,其中,所述第1方式是将所述再生能量充入所述蓄电器,所述第2方式是将所述再生能量消耗于以所述内燃机为负荷的所述发电机的驱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8月28日,国家申请号为201380047028.4(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72969),发明名称为“混合动力车辆”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车辆。
背景技术
HEV(Hybrid Electrical Vehicle: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具有电动机以及内燃机,其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利用电动机和/或内燃机的驱动力来行驶。HEV大体分为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这2种。串联方式的HEV利用电动机的动力来行驶。内燃机被用于发电,由发电机利用内燃机的动力发出的电力被充入到蓄电器或被供应到电动机。并联方式的HEV利用电动机以及内燃机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驱动力来行驶。还公知有将上述两个方式合成起来的串联/并联方式的HEV。在该方式中,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使离合器释放或接合(断接),将驱动力的传递系统切换为串联方式以及并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的结构。
在上述HEV中,为了获得与发动机制动相应的制动力,在减速时,利用了使电动机作为发电机进行动作的再生制动。再生制动时得到的再生能量是为了获得行驶中的车辆所需要的制动力而产生的,因此,不能控制其产生量。此外,再生能量被用于蓄电器的充电,但充满电状态的蓄电器不能吸收再生能量。
图20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再生能量吸收装置的框图。在图20所示的再生能量吸收装置中,电子控制单元4根据来自制动开关9的信号,检测处于再生制动时的情况。进而,在再生制动时,控制逆变器6,将在电机7中产生的再生能量用于电池5的充电,但是,在由电压计12检测电池5的电压且该电压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对发动机1的燃料供应,并使逆变器6动作,利用再生能量,使发电机2作为以发动机1为负荷而旋转的电机来进行动作,由此吸收再生能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4-3221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搭载有以上说明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再生能量吸收装置的混合动力汽车中,如果电池5的电压小于规定的值,则将再生能量用于电池5的充电,如果电池5的电压为规定的值以上,则通过以发动机1为负荷来驱动发电机2,来吸收再生能量。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说明了:能够防止由过大的再生能量导致的电池5的过充电,并能够确保有效的制动力。
但是,在该混合动力汽车的减速中的电池5的电压越过规定的值时,再生能量的吸收方法发生变化,因此,驾驶员的减速度感觉变得不稳定。例如,在电池5的电压为规定的值以上的再生能量的吸收率比不足规定的值时小的情况下,在减速时,当电池5的电压上升而为规定的值以上时,驾驶员会感觉到制动力突然下降。
此外,在搭载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再生能量吸收装置的混合动力汽车中,如果电池5的电压为规定的值以上,则以发动机1为负荷来驱动发电机2,由此吸收再生能量。此时,发动机1的转速被认为会随着再生能量的量而变化。因此,例如,即使驾驶员进行固定的制动操作,由于再生能量的量的变化,也会产生发动机1的转速波动的状况。在发动机1的旋转动作声发生变化时,存在驾驶员误感到减速度发生变化的趋势。因此,在驾驶员进行固定的制动操作时,当发动机1的转速波动时,驾驶员对发动机1的旋转动作音的变化感到不舒服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减速时不会给驾驶员带来不舒服感的混合动力车辆。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62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