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量子效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71521.9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7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邓承雨;杨一行;钱磊;谢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1/02 | 分类号: | C09K11/02;C09K11/62;C01G15/00;B82Y40/00;B82Y20/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黄志云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量子点 铜硫 生物大分子蛋白 羟基琥珀酰亚胺 二甲氨基丙基 缓冲液溶液 量子效率 碳二亚胺 缓冲液 乙基 沉淀 交联反应 离心处理 透析处理 包覆的 乙醇 冻存 甲醇 配置 取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量子效率的方法,包括:提供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加入甲醇或乙醇,沉淀后离心处理,室温下,将得到的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沉淀溶于缓冲液中,配置量子点缓冲液溶液,缓冲液的pH为1‑7;取出冻存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分别配置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溶液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溶液,依次加入到不断搅拌的量子点缓冲液溶液中反应,加入生物大分子蛋白溶液进行交联反应,在‑20~25℃条件下反应1~24小时后静置处理;进行透析处理后得到生物大分子蛋白原包覆的铜硫铟量子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量子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量子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科研工作者合成出各种类型结构的二元近红外量子点,如Ⅱ-Ⅵ型量子点(碲化镉、碲化汞、硒化镉等);Ⅲ-Ⅴ型量子点(砷化铟、磷化铟、砷化镓、砷化铟等);Ⅳ-Ⅵ型量子点(硫化铅、硒化铅等),但这些二元近红外量子点都因含有有毒或重金属元素难以在生物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三元近红外发光量子点是在近红外波段区域能产生光/电致发光的量子点,这类量子点具有如下优点:激发光谱宽,能多波段激发,量子点尺寸可控,发射光谱可覆盖整个红外波段,色纯度高等。最近兴起的一种三元近红外量子点Ⅰ-Ⅲ-Ⅵ型CuInS2,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由于不含有Cd、Hg、As、Pb、As等有毒或重金属元素,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生物组织透过性及较小的瑞利散射等,CuInS2量子点在研究开发低毒、生物友好型量子点以及非损伤性生物成像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将三元近红外量子点应用于生物医学无损检测领域时,三元铜硫铟量子点量子效率低下,引起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量子效率的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三元近红外量子点由于量子效率低下,导致用于生物医学无损检测时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提高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量子效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
在所述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中加入甲醇或乙醇,沉淀后离心处理,室温下,将得到的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沉淀溶于缓冲液中,配置量子点缓冲液溶液,其中,所述缓冲液的pH为1-7;
取出冻存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分别配置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溶液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溶液,依次加入到不断搅拌的量子点缓冲液溶液中反应,然后加入生物大分子蛋白溶液进行交联反应,在-20~25℃条件下反应1~24小时后静置处理;
进行透析处理后得到生物大分子蛋白原包覆的铜硫铟量子点。
以及,一种生物大分子蛋白原包覆的铜硫铟量子点,所述生物大分子蛋白原包覆的铜硫铟量子点由上述的提高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量子效率的方法制备获得。
本发明提供的提高近红外水溶性铜硫铟量子点量子效率的方法,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将生物大分子蛋白交联到三元铜硫铟量子点表面,弥补三元铜硫铟量子点的表面缺陷,形成表面光滑的球状三元量子点,从而提高三元铜硫铟量子点的量子效率。该方法简单、环境友好、对设备要求低、发光性能稳定,且包覆前的三元铜硫铟量子点相比,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生物大分子蛋白包覆的三元铜硫铟量子点量子效率明显提高,量子效率可以达到70~75%,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检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15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