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血吸虫虫卵检测方法及该方法所用的试剂盒和引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63669.8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85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英;杨佩才;谢国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93 | 分类号: | C12Q1/6893;C12Q1/6844;C12Q1/04;C12N15/11;C12R1/9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啸寰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吸虫 虫卵 检测 方法 所用 试剂盒 引物 | ||
本发明涉及寄生虫病传播媒介检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血吸虫虫卵检测方法及该方法所用的试剂盒和引物。所述试剂盒包括LAMP引物组、反应混合液以及DNA聚合酶;所述反应混合液中含有羟基萘酚蓝作为指示剂。所述LAMP引物组包括F3和B3组成外引物对和FIP和BIP组成的内引物对;还包括一条LF环引物。利用该检测方法的试剂盒可以有效、快速、高特异地对血吸虫虫卵进行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寄生虫病传播媒介检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血吸虫虫卵检测方法及该方法所用的试剂盒和引物。
背景技术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血吸虫寄生于多数脊椎动物,卵穿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尿排出。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或口进入终宿主体内。曼森氏裂体吸虫(S.mansoni,即曼氏血吸虫)在大、小肠静脉中,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北部。卵随粪便排出。幼虫进入螺体,再通过皮肤回到终宿主体内。日本裂体吸虫(S.japonicum,即日本血吸虫)主要见于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除人外,还侵袭其他脊椎动物,如家畜和大鼠等。埃及裂体吸虫(S.Haematobium,即埃及血吸虫)主要分布于非洲、南欧和中东。埃及血吸虫生活在膀胱静脉内,卵穿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尿排出。
血吸虫虫卵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现有方法最常见的有:(1)直接涂片法,该方法是在玻片上将病人粪便或急性血吸虫病人的粘液血便粪便直接涂片制备成粪膜,在显微镜下根据虫卵形态学进行鉴别的方法,方法简便,但虫卵检出率低。(2)沉淀法,或者称为集卵法,该方法是通过离心沉淀或静置沉淀或淘洗后,将浓缩的含有虫卵的粪渣涂片,镜检,比直接涂片法检出率有所提高。(3)定量透明法,即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是对虫卵的定量方法,即在固定体积的粪渣中对虫卵进行显微镜下计数的方法。(4)毛蚴孵化法,是利用沉淀法收集到的沉淀虫卵,在无氯的温水(25-30℃) 中培养,虫卵可在数小时孵化出毛蚴。通过在解剖显微镜下对毛蚴的观察,间接对虫卵进行检测。(5)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该法是用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从直肠或乙状结肠病变部位钳取一小块肠黏膜作压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鉴别虫卵。
然而,现有的检测方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最常见的直接涂片法是通过形态学区别鉴定来检测,实际操作时粪便中成分各异,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检测者,有时很难区别鉴定形态相似的真菌孢子、不同虫卵及其他微生物,也就是说该法结果是否准确,高度依赖于检测人员形态学区别鉴定的经验;镜检技术的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缺点是对稀便不适应,检出率降低,尤其是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稀便无法制作合乎要求的片子。另外,为了提高检出率,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对粪便进行淘洗、浓缩,毛蚴孵化等操作,时间长,而且这个操作的生物安全要求高,而基层单位往往在不具备生物安全要求的条件下操作,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吸虫虫卵检测方法及该方法所用的试剂盒和引物,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用于检测血吸虫虫卵的LAMP引物组,所述LAMP引物组包括F3和 B3组成外引物对和FIP和BIP组成的内引物对;
所述F3、B3、FIP以及BIP的核苷酸序列依次如SEQ ID NO:1~4所示。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用于检测血吸虫虫卵的LAMP引物组,所述引物组还包括一条LF环引物,所述LF环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36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