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限滑差速器总成及主减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6603.6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7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辉;袁罕;李蛟龙;刘君泽;王正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F16H48/11 | 分类号: | F16H48/11;F16H48/22;F16H55/17;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20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速器 总成 减速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限滑差速器总成及主减速器,所述差速器总成包括:螺旋锥齿轮,所述螺旋锥齿轮与差速器右端盖相连,所述差速器右端盖与差速器壳体相连,所述差速器壳体还与差速器左端盖相连;左行星齿轮,所述左行星齿轮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左端盖中;右行星齿轮,所述右行星齿轮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右端盖中;左半轴齿轮,所述左半轴齿轮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一端的第一齿轮安装孔中;右半轴齿轮,所述右半轴齿轮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另一端的第二齿轮安装孔中;第一摩擦机构,所述第一摩擦机构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左端盖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第二摩擦机构,所述第二摩擦机构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右端盖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限滑差速器总成及主减速器。
背景技术
在车辆传动系统中,动力通常是经过差速器总成来分别传递至各车轮。差速器是允许左右车轮以不同速度旋转的装置。当车辆位于光滑路面时,如雪地或冰面上,轮胎由于摩擦力较小且差速器内打滑侧半轴齿轮转速要快于未打滑的一侧,该工况下转速快的车轮可能自由旋转,因而将大量的驱动扭矩转变为轮胎打滑,另外未打滑一侧无法得到驱动力,最终导致车辆无法行驶出打滑区域。
现有技术中为防止车轮打滑,使用的防滑差速器,包括牙嵌式差速器、托森差速器,摩擦片式限滑差速器等。但上述的差速器的结构复杂,且限滑能力不满足某些重载高通过性底盘的要求,比如某种特殊的越野车底盘。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限滑差速器总成及主减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限滑差速器总成及主减速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滑差速器结构复杂且限滑能力不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限滑差速器总成,所述差速器总成包括:
螺旋锥齿轮,所述螺旋锥齿轮与差速器右端盖相连,所述差速器右端盖与差速器壳体相连,所述差速器壳体还与差速器左端盖相连;
左行星齿轮,所述左行星齿轮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左端盖中;
右行星齿轮,所述右行星齿轮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右端盖中;
左半轴齿轮,所述左半轴齿轮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一端的第一齿轮安装孔中;
右半轴齿轮,所述右半轴齿轮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另一端的第二齿轮安装孔中;
第一摩擦机构,所述第一摩擦机构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左端盖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
第二摩擦机构,所述第二摩擦机构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右端盖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其中,
所述左行星齿轮及所述右行星齿轮的齿轮模数为2.5~3.5;所述左行星齿轮的齿数与所述右行星齿轮的齿数为6~8;所述左行星齿轮与所述右行星齿轮的压力角为20~30°;所述左行星齿轮与所述右行星齿轮的螺旋角为30~45°。
上述方案中,所述左行星齿轮包括:
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第三行星齿轮及第四行星齿轮;所述右行星齿轮包括:第五行星齿轮、第六行星齿轮、第七行星齿轮及第八行星齿轮;其中,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第三行星齿轮及第四行星齿轮分别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左端盖中相应的行星齿轮安装孔中;
所述第五行星齿轮、所述第六行星齿轮、第七行星齿轮及第八行星齿轮分别安装在所述差速器右端盖中相应的行星齿轮安装孔中。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五行星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与所述第六行星齿轮啮合;所述第三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七行星齿轮啮合;所述第四行星齿轮与所述第八行星齿轮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未经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66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段式电动推杆结构
- 下一篇:万向节蜗轮自锁差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