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高性能钛酸锂的金属掺杂与碳包覆的复合改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01921.2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5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徐卡秋;刘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5;H01M4/62;H01M10/0525;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性能 钛酸锂 金属 掺杂 碳包覆 复合 改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具体的为金属掺杂碳包覆复合改性的钛酸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尖晶石型钛酸锂是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代表,具有突出的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此外,钛酸锂电池的零应变结构使其具有快充特性,并且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成为锂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尖晶石型钛酸锂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零应变性”。所谓“零应变性”是指其晶体在嵌入或脱出锂离子时晶格常数和体积变化都很小,小于1%。在充放电循环中,这种“零应变性”能够避免由于电极材料的嵌入脱出而导致的结构破坏,从而提高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缓解比容量的衰减。但是由于尖晶石型钛酸锂本身电子导电性差, 大电流放电极化比较严重,因而高倍率下性能不佳,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材料的倍率表现,也限制了其在高功率埋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
国内外对钛酸锂材料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来提高其导电性能,主要包括制备纳米粒径、金属离子掺杂、碳包覆等方式。掺杂是通过在Li、Ti、O位置上引入不同的阴阳离子,从而降低锂离子与主骨架之间的作用力或者提高晶体结构主骨架的稳定性,产生新的空隙,来改变锂离子的迁移浓度,从而降低极化和电荷转移电阻,提高导电性和增大比容量。碳包覆作为一种有效的改进钛酸锂的比容量和导电性的方法被众多科研人士采用。通过引入导电层增大材料的导电性;同时这层膜可以阻止颗粒之间的团聚,保证较小的颗粒粒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电解液与电极的副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制备碳包覆金属掺杂的钛酸锂的工艺,以赋予钛酸锂更好的高倍率和循环稳定性能,从而更满足动力汽车的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金属源、螯合剂加入混合有摩尔比为4.2:5的乙酸锂和钛酸四丁酯的乙醇溶剂中,剧烈搅拌直至形成凝胶。静置、烘干后,再放入马弗炉中煅烧,之后研磨即可得到镁掺杂的钛酸锂。
步骤二:将上述得到的金属掺杂的钛酸锂置于适量的溶剂中,按质量比加入碳源,剧烈搅拌、静置、干燥后,在马弗炉中煅烧,即可得到金属掺杂碳包覆复合改性的钛酸锂。
步骤一中金属源为硝酸镁、氯化镁、硝酸铁、硝酸铜、硝酸钙钙、硝酸锌、硝酸镍等能溶于乙醇的硝酸盐,对于制备的改性的钛酸锂,金属掺杂的浓度应满足:对于Li4-xMxTi5O12,0<x<0.2。
步骤一中添加的螯合剂为草酸、柠檬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酒石酸、乙酸中的至少一个,同时螯合剂的用量与Ti的摩尔比为0-2.0:1
步骤一中煅烧条件为400-500℃预烧1-5h,然后在700-800 ℃煅烧8-10h。步骤二中煅烧条件为400-600℃还原性气氛下煅烧2-4h。
步骤二中碳源为蔗糖、柠檬酸、葡萄糖、乳酸中的一种,溶剂为水或者醇类,添加量为1%——10%的钛酸锂的质量比。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
(一)掺杂离子的存在有助于减小钛酸锂的颗粒粒径,改善晶格结构,形成Ti3+/Ti4+的混合价态,从而减轻极化,提升电导率。
(二)碳包覆层的存在有利于阻止电解液与钛酸锂的副反应,减轻比容量的衰减和胀气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三)制备得到的钛酸锂粒径达到了纳米级,且分布集中,形貌近似,从而有利于电子和锂离子的扩散和传导,进而充分发挥钛酸锂的结构性能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碳包覆量为5%的金属掺杂改性的钛酸锂的SEM图
图2为碳包覆金属掺杂改性的钛酸锂的XRD图
图3为改性的钛酸锂组装成扣式电池后的循环倍率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a):
制备碳包覆量为3%的Li3.95Zn0.05Ti5O12,其制备过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19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