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次级检测设备方向信息的侧冲防护装置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7418.X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4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汪小勇;陶江涛;陈祥;夏庭锴;徐烨;胡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3/00 | 分类号: | B61L23/00;B61L27/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应小波 |
地址: | 200070 上海市闸北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次级 检测 设备 方向 信息 防护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次级检测设备方向信息的侧冲防护装置与方法,包括检测点、次级检测设备、区域控制器、计算机联锁系统及这些设备间的安全通信系统,所述的次级检测设备分别与检测点、区域控制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连接;所述的次级检测设备检测每个检测点列车跨压的方向信息及列车的占用信息,并将其发送给区域控制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所述的区域控制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分别基于检测点列车跨压的方向信息和列车的占用信息计算是否有非通信列车进入侧冲防护区域以及从何方向进入侧冲防护区域,以判断是否有导致侧面碰撞的风险,如果存在风险的话则采取相应的措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次级检测设备方向信息的侧冲防护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在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中侧冲防护是安全防护的重要功能。传统的固定/准移动闭塞系统对列车间追踪间隔的要求较低,通常采用轨道检测设备的占用信息结合进路联锁关系的设计来完成侧冲防护功能,性能较低。现代的移动闭塞(通常采用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即CBTC系统)由于具备车地实时通信的能力,因此可根据列车的实时位置进行侧冲防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提升运行效率。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CBTC系统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没有装备车地通信设施的列车,另一方面对于通信列车也会出现因故障导致通信中断,基于运营的需要在正线存车线断电存车的场景,这些情况均会导致基通信的移动闭塞列车与非通信的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列车混合运行的场景,导致在侧冲防护时对移动闭塞制式的列车运行产生较大的性能降低。
如附图1所示的一个标准的CBTC系统中:通信列车经由无线将自身的位置报告给轨旁的区域控制器ZC同时经由ZC提供给联锁系统CI,该位置信息为主动位置信息,不依赖于轨旁的任何检测设备;轨旁的列车占用检测设备通过轨旁安装的计轴点或轨道电路发送接收盒等检测设备检查轨道区段的占用情况,该信息经由次级检测设备STDE送给CI和ZC。
在附图1所示的案例中,初始状态为轨道区段TC1存放非通信列车B,另一列通信列车A由TC2向TC3运行,此时CBTC系统中经由STDE检测到TC1和TC2均处于占用状态,且列车A自TC2向TC3方向运行;当通信列车A进入TC3时,此时系统中经由STDE检测到TC1、TC2和TC3均处于占用状态,但系统并不能确定TC3的占用是由于哪辆车进入导致的,可能的情况包括:
①通信列车A进入;②非通信列车B进入;③通信列车A和非通信列车B同时进入。
其中第①种情况是安全的,而剩余两种情况均可能导致通信列车A和非通信列车B发生侧面碰撞的安全风险,尽管正常情况下均只是通信列车A的进入,但基于信号的故障-安全原则,应按最不利情况考虑,因此需要禁止通信列车A进入TC3区域,降低了系统的可用性。部分系统或项目在输出运营约束限制条件下允许列车A进入TC3区域,但可能会出现上述分析的剩余两种场景的安全风险,事实上在国外就有类似情况发生,增加了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次级检测设备方向信息的侧冲防护装置与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次级检测设备方向信息的侧冲防护装置,包括检测点、次级检测设备、区域控制器、计算机联锁系统及这些设备间的安全通信系统,所述的次级检测设备分别与检测点、区域控制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连接,所述的区域控制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连接;
所述的次级检测设备检测每个检测点列车跨压的方向信息,并将其发送给区域控制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所述的区域控制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分别基于检测点列车跨压的方向信息及列车占用信息计算是否有非通信列车进入侧冲防护区域及从何方向进入侧冲防护区域,以判断是否有导致侧面碰撞的风险,如果存在风险的话则采取相应的措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未经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74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