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模式车窗控制切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3649.3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18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顾明东;顾运辉;顾运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六安荣耀创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40 | 分类号: | E05F15/40;E05F15/77;G06T7/194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237014 安徽省六安经***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玻璃窗体 抖动幅度 车窗 超声波检测设备 目标检测设备 压力传感设备 车窗控制 切换系统 双模式 阈值时 颠簸 发射超声波信号 抖动检测设备 上升过程 实时检测 实时位置 预设压力 准确检测 窗体 预设 驾驶 检测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模式车窗控制切换系统,包括车体抖动检测设备,实时检测车体的抖动幅度,在车体的抖动幅度大于等于预设抖动幅度阈值时,发出车体颠簸信号;超声波检测设备,沿着车窗的玻璃窗体由下往上发射超声波信号,确定车窗的玻璃窗体上沿上方的目标的实时位置;压力传感设备,在车窗的玻璃窗体上升过程中,当玻璃窗体受到压力大于等于预设压力阈值时,发出压力过紧信号;检测切换设备,在接收到所述车体颠簸信号时,采用超声波检测设备作为目标检测设备,否则,采用压力传感设备作为目标检测设备。通过本发明,在各种驾驶环境下都能保证窗体上方目标的准确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窗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模式车窗控制切换系统。
背景技术
世界铁路历史发展证明,高速铁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1825年英国修建了世界第一条铁路以来,由于运输速度和运输能量上的优点,铁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各国的交通运输骨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公路和航空运输迅速发展,使铁路在速度上居于劣势,长途客运受航空运输排挤,短途客运被汽车运输取代,铁路进入“夕阳产业”的被动局面。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交通安全等问题的困扰,人们重新认识到铁路的价值。特别是高速铁路以其速度快、运能大、能耗低、污染轻等一系列的技术优势,适应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1964年10月,日本在东海道新干线东京至大阪高速铁路以210公里/小时运行,法国在1981年修建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高速铁路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由于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兴建、改建或规划修建高速铁路。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最新统计,截止到2010年5月,全世界运营中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总长达13414公里,这些线路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发展高速铁路已是当今世界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
据统计,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800多公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高铁车窗由于设备的特殊性,例如考虑到保温和防风的需求,高铁车窗一般都比较厚实,而且打开和关闭速度很快,一旦出现夹手情况,将给乘客手掌造成严重伤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模式车窗控制切换系统,能够在采用超声波检测设备作为目标检测设备时,当所述超声波检测设备输出的实时目标位置位于防夹区间时,发出防夹预警信号;在采用所述压力传感设备作为目标检测设备时,当接收到所述压力过紧信号时,发出防夹预警信号,同时,还能够接收面向车窗的玻璃窗体进行录像而获得高清视频流,对高清视频流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的手形目标,并输出与手形目标对应的、分割出来的手形子图像,以及在接收到所述防夹预警信号且接收到所述手形子图像时,发出防夹报警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模式车窗控制切换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车体抖动检测设备,设置在车窗所在车体上,用于实时检测车体的抖动幅度,并在车体的抖动幅度大于等于预设抖动幅度阈值时,发出车体颠簸信号,在车体的抖动幅度小于所述预设抖动幅度阈值时,发出车体正常信号;
超声波检测设备,设置在车窗的窗框底部内,用于沿着车窗的玻璃窗体由下往上发射超声波信号,基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的时间确定车窗的玻璃窗体上沿上方的目标的实时位置以作为实时目标位置输出;
压力传感设备,设置在车窗的玻璃窗体和摇臂末端滑块之间,在车窗的玻璃窗体上升过程中,当检测到车窗的玻璃窗体受到的压力大于等于预设压力阈值时,发出压力过紧信号,当检测到的压力小于所述预设压力阈值时,发出压力正常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六安荣耀创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六安荣耀创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36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装置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聚缩醛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