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五石油树脂加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2402.3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4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胡晓丽;马好文;郑云弟;孙利民;王斌;展学成;梁顺琴;钱颖;潘曦竹;彭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40/00 | 分类号: | C08F240/00;C08F8/04;B01J27/185;B01J23/83;B01J23/75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高龙鑫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油 树脂 加氢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五石油树脂的加氢方法,在混合器中将碳五石油树脂溶于有机溶剂后进行预热后进入至固定床加氢反应器,反应器中装有镍‑铜系加氢催化剂,加氢后物料送至汽提塔,上部抽出的有机溶剂经蒸馏塔精制后循环使用,汽提塔底得到碳五加氢石油树脂;采用本发明制得的具有特定晶形的含镍载体制备的催化剂,能够大大提高活性金属的利用率和降低催化剂的制备难度,同时选定的活性组分的加入起到协同作用,可制得溴价低、色度和稳定性好的碳五加氢石油树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五石油树脂加氢方法,具体涉及一种Ni-Cu系催化剂催化加氢碳五石油树脂的加氢方法。
背景技术
碳五烃主要来源于石油烃高温裂解制乙烯过程的副产碳五馏分(简称裂解碳五)和石油炼厂催化裂化汽油中。截至2016年,中国国内乙烯产量达到1781.2万吨,若以液态烃(如石脑油和轻柴油)为裂解原料,裂解碳五产率可达到乙烯产量的14%~20%。
碳五烃的利用包括燃料和化工两大方面。就目前而言,碳五烃基本上用作燃料,化工利用率仅10%左右。在裂解碳五利用方面,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建设裂解碳五馏分分离工业试验装置的企业,而其它一些蒸汽裂解装置主要把碳五馏分作为加热炉低价值燃料利用。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乙烯的生产能力呈不断增长之势,裂解碳五来源也日趋丰富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化工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数量可观的碳五资源,提高其附加值,已成为石化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碳五石油树脂以碳五馏分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聚合而成的固态或粘稠状的聚合物,碳五石油树脂加氢是石油树脂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催化加氢使碳五石油树脂中的双键饱和,并脱除树脂在聚合过程中残留的卤元素而制得,改善了石油树脂的色泽和光热稳定性,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展了石油树脂的应用范围。碳五石油树脂加氢后广泛应用于粘合剂、油墨及橡胶等方面。同样种类的石油树脂,加氢后价格是加氢前的2倍。可见,加氢石油树脂不仅具有巨大的工业应用意义,同时具备客观的商业前景。
现有技术碳五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活性组分是非贵金属催化剂;另一类的活性组分是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因结构差异和金属含量高等因素具有一定抗杂质和耐水能力,其价格优势也比较显著。
CN201310196001.3提供了一种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包括氧化铝-氧化钛复合氧化物为载体,以及负载于所述载体上的镍、VIB族元素、Ⅷ族元素和镧族元素。Ni的含量基于催化剂总重量计优选为14.4~16.7重量%,VIB族元素优选7.0~9.2重量%,Ⅷ族元素优选0.8~1.4重量%,镧族元素优选0.5~1.0重量%。可以制得色度好、溴价低、热稳定性好的加氢石油树脂,但能耗物耗高,运行成本相对较大。
CN201110234152.4提供了一种碳五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以氧化铝-氧化钛为载体,活性组分氧化镍和助剂氧化镁和氧化铜负载在所述复合载体上。以催化剂总重量为100%计算,含氧化镍12~18%,氧化镁或氧化铜3~7%,应用于碳五石油树脂加氢,具有较好的加氢活性。
CN105772042A提供了一种碳五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碳五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由载体和负载在载体上的活性组分组成,所述的载体为二氧化硅,所述的活性组分为磷化镍与磷化钌;基于载体二氧化硅的质量,所述磷化镍的负载量以镍计为10wt%~20wt%,所述磷化钌的负载量以钌计为0.5wt%~1wt%;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稳定性高、适应性好。
水合氧化铝如拟薄水铝石和薄水铝石等作为制备氧化铝载体的原料被广泛使用,虽然氧化铝载体制备过程中可以采用如PH值摆动法、添加有机扩孔剂、水热处理等方法来改善作为载体的氧化铝的性质,但是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加氢催化剂载体材料的氧化铝的性能是有限的。制备氧化铝载体所用的水合氧化铝原料的性质是生产出优异性能氧化铝载体最关键因素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24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