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药效应化学标志物群的辨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9006.5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78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范骁辉;杨振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C20/50 | 分类号: | G16C20/50;G06F16/245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 效应 化学 标志 辨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的效应化学标志物群的辨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中药中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选取所述中药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主要作用途径,获取各化学成分在治疗复杂性疾病中的校正药效得分值;选择能够体现中药整体生物效应的化学成分组合作为潜在效应化学标志物群;通过验证实验,判断所述潜在效应化学标志物群是否为效应化学标志物群。本发明不仅考虑中药中各成分的含量,还考虑了各成分对于疾病治疗各作用途径的作用,能够较全面地辨识出中药中发挥治疗作用的效应化学标志物群,为应用效应化学标志物群进行相关中药的质量评价、质量控制、作用机制以及相关中药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药的创制提供了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药的效应化学标志物群的辨识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活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瑰宝,是在几千年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而成的医学科学,直至今日仍在国民健康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及植物药的化学组成复杂,且常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整合调节。为体现中药的这一特点,目前中药及植物药质量评价的方式已逐渐从单指标成分向多指标成分检测控制转变。然而,如何从中药众多的成分中选取能反映中药整体作用的成分群,并进而用该成分群进行中药质量评价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中药的“效应化学标志物群”,被定义为中药中具有与全方药效相当的化学成分组合,其可用于评价中药质量,并可进一步用于中药质量的控制。该概念的提出为中药的质量评价、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目前,国内外中药药效物质发现研究方法主要分以下几种模式。
1)中药药效物质的系统分离筛选法。通过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多种技术分离得到中药中的成分,通过动物、细胞和分子等药理模型测试,发现其中的活性成分。该方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药效物质发现的主要方法,但存在操作繁琐,实验周期长,且结果不确定性高的缺点。
2)活性导向的中药药效物质发现方法。又称活性示踪法,其以目标活性为导向,进行针对性的分离制备,加快了中药药效物质发现的速度。但常出现越纯化活性越差的现象,甚至无法得到有效的单体。
3)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方法。随着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提出,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中药口服后的入血成分,并将其视为潜在药效物质(文献1-3)。实际研究中存在种属间结果差异等局限性。
4)中药药效物质的快速发现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析化学方法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文献4-14)通过生物膜色谱、亲和选择色谱等化学生物学方法结合液质联用等技术在中药活性物质筛选与鉴定方面开展了系列尝试,逐渐发展形成了针对特定靶标的中药药效物质快速发现方法。
然而,现有的药效物质发现方法常专注于发现高活性的成分,而较少考虑成分含量对其在中药药效发挥的重要性。中药中各活性成分往往含量差异悬殊,有学者提出,明确中药中各活性成分的含量是深入探讨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中药“定量组效关系”重视研究中药中各成分含量与药效的关系,但该法常以单个靶点、单一活性评价药效,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不符;如以整体动物评价药效则工作量巨大,且存在药效指标灵敏度低,难以反映组分变化带来的活性差异等问题。
注射用血塞通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如何寻找注射用血塞的效应化学标志物群是本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的效应化学标志物群的辨识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获得与中药全方药效相当的化学成分组合。
1、一种中药效应化学标志物群的辨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中药中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90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APP的挂号申请匹配系统
- 下一篇:一种人工智能辅助问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