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闪存的基于等差校验矩阵的LDPC码译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1262.3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41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沙金;邵炜;胡光辉;刘镜伯;闫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M13/11 | 分类号: | H03M13/11;G11C29/42;G06F1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李玉平 |
地址: | 21004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闪存 基于 等差 校验 矩阵 ldpc 译码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属于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纠错编码领域的LDPC码译码器。本发明根据NAND闪存纠错编码所需求的译码器码率高、吞吐率高的特点,基于等差准循环LDPC码的校验矩阵,采取了按列分组的最小和译码算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基于等差准循环LDPC码的校验矩阵的性质,通过避免桶形移位器的使用,降低了译码器的面积;通过增加等差准循环LDPC码子矩阵的维度,提高了译码器的吞吐率;通过本译码器对1‑bit硬信息软译码和2‑bit软信息软译码的兼容使用,降低了闪存的平均读写次数,提高了闪存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纠错编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闪存纠错领域的低硬件面积、高通过率的等差准循环LDPC码译码器。
背景技术
目前,NAND闪存的重点应用领域已经从桌面端向移动端大幅度倾斜,例如手机、平板、u盘和固态硬盘等。NAND闪存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 TLC(Trinary-Level Cell)技术的发展。最早的NAND闪存使用的是SLC(Single-Level Cell)技术,即在每个存储单元中存储1-bit信息。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所带来的对存储容量需求的不断提高,MLC(Multi-Level Cell)技术应运而生,实现了在每个存储单元中存储2-bit信息的功能。目前,市场上最受广泛应用的是TLC技术,即在每个存储单元中存储3-bit信息。相比于SLC和MLC, TLC有着存储容量更大的优点。然而,由于TLC中相邻电压的间隔变得更小,随之而来的是源误码率更高的缺点。因此,设计可靠的纠错编码技术,尤其是 LDPC码的纠错编码技术,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并将成为新一代闪存应用的关键技术。
NAND闪存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其芯片读写速度的急剧提升。传统的NAND闪存采用的是标准NAND闪存接口的独立存储芯片,与之相比较, eMMC(Embedded MultiMedia Card)和UFS(Universal Flash Storage)标准的存储芯片是将NAND闪存和相对应的控制器集成封装成一体。这样的封装方式不仅节省了空间,还减轻了主机处理器对NAND闪存在坏块管理、错误纠正、磨损均衡和垃圾回收等管理方面的负担。UFS2.0单通道理论传输速度可达到600MB/s,如果是双通道可提高至1200MB/s,是eMMC5.0(400MB/s)的3倍。三星、东芝、闪迪、海力士等公司均在近年来扩大了UFS2.0标准的存储芯片的生产,与此同时还投入了对UFS2.1标准的存储芯片的量产,进一步提升了芯片的读写速度。因此,设计高吞吐率的LDPC解码器,也是掌握新一代闪存纠错技术的重中之重。
准循环LDPC码由于其校验矩阵的规则结构,为工业界的标准所普遍采纳。目前,应用于闪存纠错的准循环LDPC码均为高码率(0.86~0.94)的LDPC码。由于高码率的限制,许多译码器通常采用按列分组的最小和译码算法,每次对校验矩阵中的一列进行操作。然而,对于一般的准循环LDPC码,在采取按列分组的最小和译码算法时,均需要采用较大的桶形移位器,以确保前后两列的变量节点可以对齐。大维度桶形移位器的使用,占据了整个译码器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硬件面积(占20%~25%)。此外,在采取按列分组的最小和译码算法时,准循环 LDPC码子矩阵的维度即为其译码并行度。当采用的准循环LDPC码的子矩阵维度扩大时,桶形移位器的规模成倍扩大,使得准循环LDPC码译码器的吞吐率遭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目前LDPC码译码器的缺陷,公开了一种低硬件面积、高吞吐率的LDPC码译码器。特别地,本译码器适用但不局限于闪存纠错领域。
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闪存的基于等差校验矩阵的LDPC码译码器,包括输入数据存储器、变量节点单元、校验节点单元、定偏移移位器、选择器、寄存器、存储器、输出数据存储器和符号存储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12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